栏目列表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德育巡礼>>阳光心理>>文章内容
论以“心育”促进德育,谱写德育工作新篇章
 
发布时间:2013-10-11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杨风梅
 

内容摘要:新课程提倡德育与心育整合,把教育视线触及到学生的心灵深处,探寻提高德育实效性的有效方法。我们结合我校心育和德育工作的实际及我们的认识,从心育与德育的关系、心育促进德育的必要性和途径等几个方面,就如何以心育促进德育展开分析,力图促进德育工作取得新成效。

关 键 词:心育   德育   实效

 

心理学家说过,“任何一种异常(或不良)行为的背后都有一个心理问题的存在”。近年来中学生自杀和伤害事件屡屡发生,并表现为一种上升趋势。一些看似思想道德上的问题,其实背后都隐藏着一定的心理危机。如果我们不了解学生的实际状况,没有从心理上引起学生的认同、接受与内化,就会使我们的德育显得空洞乏力。

结合我校心育和德育工作的实际及我们的认识,本文就如何以心育促进德育展开分析,力图促进德育工作取得新成效。

一、心育与德育的关系

德育和心育作为两种不同的教育途径,在教育过程中,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只有关注两者之间的“异曲”,方能更好地实施教育,达到“同工”之功效。

(一)心育与德育之间的区别

现代教育认为,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政治、思想、道德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心育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的心理施加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使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掌握增进心理健康的途径和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觉地开发智力潜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其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的教育。

因此,德育与心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两个重要方面,他们共同服务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与个性的全面发展,但又自成体系,在理论基础、具体目标、学生观、历史观、方法原则和实验途径等方面存在区别,两者相对独立,既不能相互隶属,也不能相互代替,而是并列存在的关系。

(二)心育与德育之间的联系

心育与德育虽然存在着明显的区别,但它们之间的联系也是极为密切的。

1.教育目的有共性。心育与德育的教育对象都是学生,基本职能都是“育人”,都是帮助学生解决问题,都是通过认知、情感、意志、行为四个层次进行的,都以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为根本宗旨。

2.教育内容有交叉。中学生在其成长中所面对的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培养情感、发展人际关系、寻找人生意义等各种各样的人生问题,都与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而这些也是德育关心的重要问题。同时,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对于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3.教育方式密不可分。德育过程就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的过程。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在深层次上就体现在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等心理因素中,表现为受教育时的心理状态,它在学生把外在的道德要求转化为自身的内在需求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心育的实施为德育工作创造了良好的内在发展的环境,从而提高了德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4.教育途径的相互促进。心育与德育都要通过课程、学科渗透、班主任工作、团队活动、课外实践活动、优化校园环境、家校配合等途径进行实施。

5.遵循一些共同的教育规律。先进的教育理念、新型的师生关系、尊重人的价值、重视个性的发展、以正面教育为主、学校、家庭、社会的协同开展等都是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所共同遵循的规律。

二、心育促进德育的必要性

中共中央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要求,要“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因此,新课程提倡德育要与心育整合,把教育视线触及到学生的心灵深处,探寻影响德育实效的各种心理因素,这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有效方法。心育促进德育的必要性主要在于它在德育工作中的独特作用,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 心育适当扩充和完善了德育的目标和内容。

    学校德育比较关注的是社会对个人的政治、思想、行为规范方面的要求;而对于“如何做人”的基本层次的问题,例如,如何成功地进行人际交往,如何处理同异性的关系,如何应付生活中的挫折,如何调整情绪状态,如何革除不良习惯,如何发挥个人的主动精神与创新意识等问题,却很少涉及。而这些问题每天都实实在在地发生在学生生活中,影响着学生的思想、情绪和行为。一个学生如果不能学会处理这些问题,他就不一定能成为具有理想个性的人。因此,在学校开展心育,是德育工作目标和内容的合理的扩展与延伸,它使德育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生活,有利于学生完整人格的发展。

  (二) 心育为有效实施德育准备了必要的前提条件。

    对于学生人格培养来说,心育具有两重意义:第一,它为有效实施德育提供了良好的心理背景,打下了良好的心理基础。一个学生要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首先必须能够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对自己负责;能够与他人正常交往,恰当地表露与控制自己的情绪,设想他人的处境和感受。第二,它本身就是有效实施德育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心育发展起来的自我调整、应付生活压力、选择生活目标、恰当地表达自己愿望、妥善地弥合友谊中的裂痕等能力,本身就是健全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学生如果只会在较高层次上实现正确的价值定向,而缺乏适应日常社会生活这样一些基本层次的做人本领,则他们的政治方向、思想倾向因缺乏坚实的心理基础而终究会落空。

(三)心育为提高德育成效提供了新的途径。

心育作为德育工作的新途径,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提高德育工作的成效。比如,德育以理服人,重在说服,训示和灌输,是一种单向性的教育,而心育重视交流,强调对学生的尊重、理解和信任,心育老师一般不急于对学生暴露出来的思想和行为问题作价值判断,而是引导学生探索、寻找解决问题的适当方式,克服心理障碍,找回迷失的生活路标。在此过程中,学生往往能够放下心理负担,敢于敞开自己,大大减少了思想工作的阻力,为学生接受德育影响准备了良好的内部条件;同时在学校教育中还可以借助心理测验及其他测评工具来客观地了解学生个性的状况、长处、不足以及发展趋势,促使德育工作更有针对性。

三、心育促进德育的途径

以心育促进德育,不是用心育取代德育工作,而是要充分发挥心育在现代德育工作中的独特作用。

(一)从心育中汲取营养,更新德育的观念。

  传统德育模式偏重道德说教和自身的社会工作性价值,忽视直接为人发展服务的人文价值和平等观念,普遍存在空洞说教、知行脱节的问题。因而,德育工作者应更新观念,借鉴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活动性课程模式,高度重视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建立一种合作型的师生关系,缩短师生双方的心理距离;要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培养学生的判断、抉择能力,正确引导学生从“顺从性道德教育”向“选择性道德教育”转化。如在班主任工作中,针对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出现的不良行为(如抄作业、作弊、打架等),传统的德育观念要求学生必须完全服从学校的各项规定,杜绝一切不良思想与行为,因此解决该问题的方法往往是将学生带到学生处进行训导,结果往往是学生或认错,或沉默,但其中不乏有些学生始终认为自己的行为是有其正当理由的(如有学生认为抄作业是因为作业太多或没有意义又怕老师追究,作弊是因为害怕父母责骂,打架是因为对方出言不逊等),显然这种“顺从性道德教育”的结果并不能使正确的道德标准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个性品质,学生只是“表面上的顺从”。如果改变一下德育观念,采取心育的某些方式,如通过班会活动的形式,由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然后进行自主讨论,从而作出道德判断与道德选择,这种“选择性的道德教育”模式让学生从其同龄人的演绎与讨论中去领悟什么样的想法和做法是正确的、合适的、大家普遍接受的,效果会更好。

(二)从心育中汲取营养,丰富德育的内容。

心育的重点是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而人格从一定意义上就是细微的、隐形的和原始的思想道德状态,思想道德则是发展了的、成型的、成熟的、显性的人格表现。心育和德育内容的交叉性与功能的互补性就使得现代德育工作不能仅仅满足于传统的主要解决学生的政治立场、哲学思想及道德规范和法律意识等层面的问题,还需要关注学生的人格内容,如社会适应、应付挫折、情绪调适及人际交往等。

因此,德育的主要内容除了传统的思想、政治、道德教育之外,还应包括心理教育。根据各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它们在德育实施过程中的不同地位,以及在其实施过程中德育对象和教育重点的差异,可以将德育结构体系规划为不同的类型,即政治主导型、思想主导型、道德主导型和心理主导型。每一种结构类型都有各自相应的核心内容,并通过这一核心内容来支配、带动和影响其他教育内容。合适的类型模式由德育对象的实际情况和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来决定。这样的德育内容体系结构才是完整的、科学的、有效的。

如中学生吸烟问题,在中学生道德规范中明确提出中学生要“珍爱生命,不吸烟,不喝酒,不滥用药物,拒绝毒品”。一旦发现中学生吸烟,学校会立即对其进行思想道德层面的教育,事实上,如果不能把握好学生的心理,不从心理层面去分析学生行为背后的原因,教育效果是微乎其微的,而且在解决问题时还需从心理层面去引导学生调整认知,尤其是成瘾的学生要从心理上戒断,否则不但不能杜绝此现象,严重的还会进一步加深学生的痛苦,影响其成长与发展。

(三)从心育中汲取营养,完善德育的方法。

传统的德育方法,往往陷入机械的、脱离社会实践、脱离生活实际与脱离时代发展的窠臼之中,学生无法有自己的真实的体验和感受,缺乏情感性,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没有内化的需要和动力需求,因此学生或忽视,或抗拒。

德育的本质在于育德,要培养人的高尚品格,而高尚品格与人对道德的体认与感悟不可分离。因此,现代德育要充分汲取心育在这方面的优势,发挥“陶冶”、“暗示”、“体验”等方法的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自我思考、自我判断和自我体验。

心育最基本的原则是“助人自助”,因此我们可以尝试“自助”式的德育模式。在传统的班会课、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等活动中,我们把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在活动中只负责出主题、给时间、提供困难帮助,让学生自主选择、设计活动的形式和方法,这样学生就可以在积极、主动、乐研的状态下开展他们喜闻乐见的活动,在活动设计、组织、参与中去实践、体验,把教育者设计的教育要求变成学生自己的成长需要,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增长才干。

无数事实证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需要“德育”,更离不开“心育”,只有赋予青少年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才能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当然,这需要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努力,需要在各科教学中,有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才能达到当今素质教育培养合格公民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王希永、瑞博主编《心理素质教育实用全书》,[M]开明出版社 2000年版

2、  梁还璧《例谈如何实现德育与心育的有机统一》[J]. 基础教育研究. 201106

3、  李健刚.   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析异[J]. 当代教育科学. 200612

4、  钟志奇,陈远刚.   中学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异同比较研究[J]. 重庆教育学院学报. 200505

  (此文获省教育心理学会二等奖)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第五中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 常州市钟楼区茶花路6号
    联系电话:党政办公室:0519-86850302 校长室:0519-86853680   服务、咨询、建议邮箱:czwzdzbgs@126.com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