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一:2012年市级公开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掌握古代中国手工业两种经营形态即官营手工业和民间手工业,理解它们的基本特征。
(2)知道古代中国冶金、制瓷和丝织方面主要的生产技术
(3)使学生学会从历史角度鉴赏艺术品,提升学生艺术鉴赏力
2、过程与方法:
(1)以分组的形式,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让学生有目的的进行探究性学习,自制PPT
(2)通过大量的历史图片,指导学生欣赏一些精湛的手工业艺术品,并注意归纳鉴赏方法,提高学生探究古代手工业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我国古代手工业成就是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培养民族自豪感;
(2)通过本节课教学,认识到古代许多手工业品具有极高艺术价值,从而增强爱护文物、保护文物的意识,提高鉴赏文物的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鉴赏艺术品
教学难点:通过鉴赏艺术品概括古代手工业的发展特征
教材分析:
教材主要用三个子目向学生介绍了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进步的历程、特点及其突出成就: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艰难经营的民间手工业;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
官营手工业产品精美,但代表生产力发展方向的是民间手工业,明中叶,民营手工业逐步超过官营手工业,最终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由于本课主旨探究“历史课堂教学提升学生艺术鉴赏力的策略”,所以在教学设计上对教材进行重组,通过对古代手工业三个主要部门的产品鉴赏,让学生逐步感受鉴赏古代手工业品的不同切入点。
而官营和民间手工业作为鉴赏古代手工业品的切入点之一,融合在手工业部门的介绍中。
以“官哥难辨”的历史之谜导入,引起学生学习鉴赏的兴趣,自然过渡到新课——古代手工业部门之一:制瓷业的介绍。
在由学生介绍制瓷业的发展和精品瓷器鉴赏两个环节后,教师提供两幅作品: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图罐和乾隆青花八仙祝寿洗口大瓶,进行价格竞猜,分析价值不同的原因,其中之一是官窑与民窑烧制的不同,自然过渡到官营和民间手工业,重点强调官营手工业生产不计成本,产品精美,并指出同样具有此特征的还有其他的生产部门,过渡到冶金部门和丝织部门的介绍。
学生完成丝织部门的介绍后,教师指出:明清时期除了能生产精美的缎以外,更在生产形态上有了新的突破,过渡到民营手工业的艰难发展。
这样的环节安排,主要是为了突出主题:通过学习古代手工业的发展,学会如何鉴赏艺术作品,感受古代手工业品的历史价值,并在鉴赏过程中,能够提炼古代手工业的发展特征。
教学安排:
本课由教师讲授和学生自主研究性学习相结合完成。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课题和任务,自主分组,自制PPT,和教师共同完成课堂教学。(另附学生学案导学)
教学过程:
导入:(PPT宋哥窑青釉葵瓣口盘照片)同学们,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只盘子。它布满不规整的裂纹,碎而不破,形成了一种残缺的美。
咱们再贴两个标签,可能你会觉得更美了:国家一级文物。宋哥窑青釉葵瓣口盘。
哥窑窑址至今没有找到,所以存世的作品只有几百件,这样的盘子,估价在2000万以上。这个盘子的照片,最近出现在中国文物网上,作为2011年度十大文物事件之一的新闻图片——没错,故宫又出事儿啦,这残缺美的盘子,真的残缺了。
故宫方面随后公布了破损照片,这下,南京博物馆不淡定了,这个分明是70年代移交给故宫的“官窑”盘,全名:官窑青灰釉瓷盘。故宫博物院表示,这个瓷盘确实在南京时被认为属于“官窑”作品,进入故宫后被定名为“哥窑”。“官窑”与“哥窑”之争在学术界由来已有,部分瓷器官哥难辨。为何官哥难辨?他们各自有什么特征?而我们应怎样辨别和鉴赏这些古代手工业作品?
让我们通过学习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历史,学会鉴赏这些国之重器的传世之美。
PPT 标题:“史鉴传世美”
新课:
课前根据研究性学习小组的课题,有几位相关的同学可以向大家介绍一下他们的研究成果。
我们就从瓷器开始说起吧。有请周茜同学(制瓷小组组长)为我们介绍瓷器的发展史。
关注南青北白。
宋代五大名窑,特征。是否能回答为何官哥难辨?
开片技术,冰裂纹。大小之分。金丝铁线。
周茜:从元朝开始,制瓷业的发展走向顶峰,种类丰富。请黄焘介绍元明清的瓷器,他是古代艺术品欣赏社团的。
黄焘同学为大家介绍了他所喜欢的青花瓷,尤以明朝宣德年间的为珍品。我这里也有两幅青花瓷,让大家一起来鉴赏一下。
PPT
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图罐和乾隆青花八仙祝寿洗口大瓶价格竞猜。
为何两者有这么大的差距?
学生讨论。分析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图罐。
我们可以找出一些鉴赏古代手工业品的切入点
教师概括:比如说工艺品本身的材质和制作工艺,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相比,处于怎样的社会地位,而作品本身反映了当时怎样的时代背景和当时的流行趋势审美标准,而这个作品对当代又有怎样的史学价值和社会价值。
元青花瓷属于奇货可居。在存世甚少的元青花瓷器中,绘有人物故事题材的更是凤毛麟角。 像“鬼谷子下山”图罐这样绘有人物故事的元青花罐,所知传世者仅有8件。这只大罐上的“鬼谷下山”图案为传世元青花瓷器中的绝品。罐上图案栩栩如生,画工细腻,出自画家而非工匠之手,这使得瓷罐非普通的青花瓷可比。
景德镇成为制瓷中心。
还有一个原因,乾隆那个瓶是民窑作品。
这里我们就涉及到古代手工业的生产形态了,在古代,受社会生产力的局限,最初手工业活动是由官方组织的,相当于国营企业,我们在欣赏古代手工业品的时候,就会发现以个人之力很难达到这样的水平。唯有国家,可以不计成本,征调优秀工匠,使用上等材料,产品价值远远高于民间手工业,比如刚刚的两只瓶子罐子。
那么百姓日常所需,商品买卖就主要依靠民间的手工业了,比如说?男耕女织,家庭手工业,作为农业的附属存在,因为自给自足,也表现得最为稳定;
除了制瓷业,其他手工业部门也体现了这样的特征:官营素称发达。比如说,手工业品的艺术价值唯一被世界公认的……猜猜看?
学生回答(很可能是丝绸)
不对,是青铜器。为什么?我们一起来寻找答案。
说到青铜器,大家首先想到哪个巨型的作品?司母戊鼎。这个司母,改叫后母了,这也是被评为十大文物事件之一的。马小雨给大家介绍一下来龙去脉。
鼎的价值?鼎的意义?
司母戊鼎代表着一个青铜时代,有请杨勇带领大家领略古代青铜器的精湛工艺。
杨勇概括商周青铜器的发展概况,并介绍青铜器的代表作品:三星堆、四羊方尊。
教师过渡:商周是青铜器的繁盛期,在秦汉时期技术得到进一步发展,比如东汉的青铜器:“马踏飞燕”,就成为中国旅游业的标志。我们来看一下它的制作工艺和造型,体现了当时“相马术”的标准体形,除了冶铜技术的发展,冶金业的其他部门也取得了进步,听宋秀明同学的介绍。
宋秀明概括古代冶金技术的发展。
教师过渡:感谢几位同学对古代冶金部门的介绍,还有一个部门,和瓷器一样,在英文中与“中国”双关,为大家所熟知,那就是赛里斯。我们请金芝玲同学讲一讲关于“赛里斯”的历史传承。
金芝玲介绍“异彩纷呈”的丝织业。
教师过渡:丝织业在明清时期不仅生产出精美的缎,从生产形态的角度,更出现了新的突破,这就要说到官营手工业之外另一个重要形态:民营手工业了。与官营相比,民营手工业受小农经济影响,艰难发展,直到明中叶以后逐步超越了官营手工业,我们来看看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发展趋势
典型成就 元朝 黄道婆 棉纺织技术 明中叶以后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 丝织业 花楼机 资本主义萌芽
结束:通过本课对古代主要手工业部门的学习,我们学会从这几个方面来鉴赏古代手工业品。体会它们的美学、社会和历史价值。
PPT 民间手工业发展历程
官营有官营的优势,民营有民营的价值,PPT史料。
材料一: “庶人食力,工商食官” —— 《国语?晋语》
材料二:天子之六工,曰土工,金工,石工,木工,兽工,草工,典制六材 《礼记?曲礼》
材料三:(官府工匠)相语以事,相示以功,相陈以巧,相高以知。 《管子?小匡》
就以制瓷业为例,我们来看这段材料:
材料四: 明初,瓷都景德镇有官窑58座,资金充足,设备先进,民窑不过20座。但官窑管理腐败、成本高昂,很快衰落下去。为完成上贡任务,只好改行“官搭民烧”,由民窑烧造,官府给报酬。民窑迅速崛起,明末达到二三百座,窑身比官窑大三四倍。清代御窑仅6座,到乾隆以后就衰败了。而民窑的规模和产量都远胜官窑,工艺水平也大为提高,产品畅销海内外。
设计二:2014年同题异构的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古代中国手工业两种经营形态即官营手工业和民间手工业,理解它们的基本特征。
(2)掌握古代中国冶金、制瓷和丝织方面主要的生产技术,从中概括、归纳出我国古代手工业生产的基本特征。
(3)理解官营手工业产品精美,品种繁多,享誉世界;民营手工业艰难发展,后来居上;家庭手工业是中国古代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大量的历史图片,指导学生欣赏一些精湛的手工业艺术品,并注意归纳鉴赏方法,提高学生探究古代手工业的兴趣。
(2)运用历史材料引导学生归纳古代手工业产品的基本特征,抓重点内容进行精讲,注意详略得当,剖析与讲解相结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我国古代手工业成就是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培养民族自豪感;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3)通过本节课教学,使学生充分地感受到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与才智,认识到古代许多手工业品具有极高艺术价值,从而增强爱护文物、保护文物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及分析】
教学重点: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经营形态及特点
1.手工业的三种经营形态:
经营形态 | 管理方式 | 产品用途 | 流通方式 | 性质特点 |
官营 | 政府直接经营 | 官府贵族生活用品 | 不在市场流通 | 素称发达、工艺精湛,产品精美 |
民营 | 私人自主经营 | 民间消费的产品 | 在市场流通 | 属于商品经济,后来居上 |
家庭 | 农户的副业 | 消费和交纳赋税 | 剩余部分出售 | 自然经济,技术落后,生产分散 |
中国传统社会长期存在农耕为主、兼营副业的自给自足的手工业经济。代表中国古代手工业水平的是官营和专业的私营手工业生产。在漫长的自给自足自然经济时代,家庭手工业占有相当的比重。家庭手工业生产对于稳定小农经济起到一定作用,但技术落后,生产分散,妨碍了市场发育。
2. 注意区别民间手工业和民营手工业。
民间手工业包括民营手工业与家庭手工业。
3. 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农业的补充与从属;历史悠久,长期领先于世界;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者并存;部门增多,分工日细,技术进步,出现新的生产关系;布局随经济重心南移相应变化等。
教学难点:关于“是否存在‘资本主义萌芽’”的史学探讨
明中叶以后,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出现了新的工场手工业经营形式。这种经营形式是购买劳动力为增值利润而进行的商品生产,并以自由雇佣劳动为特征,是一种资本主义生产因素的萌芽。——岳麓教材
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可以作如下总结:首先,封建经济结构是资本主义萌芽组织的严重障碍。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的稳定性、地主土地所有制下的残酷封建剥削导致的农民极端贫困制约了国内市场的发展;封建地租和土地自由买卖形成了地主、商人作高利贷者三位一体的封建剥削体制,直接影响了工商业发展的资金投入。
其次,封建统治所推行的重农抑商和闭关自守政策维护了封建经济结构,直接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加剧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在海外市场开拓、资本积累等方面的困难。
最后,清代前期人口的急剧增长导致的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生产效率的低下,生产技术的缓慢发展也是阻滞资本主义萌芽进一步的重要因素。
由于以上因素,至鸦片战争前,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极其缓慢,自然经济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阻碍了中国社会经济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化。
★【新观点】明清城镇不存在资本主义萌芽
16至18世纪的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曾经是20世纪下半期中国史学界的热门话题,也几乎成为定说。然而,这一定说如今却遇到挑战。挑战中国资本主义萌芽说的理由大致归结为三:
①反对以五种社会生产方式斧削中国历史,从而否认中国资本主义萌芽;
②认为英国产业革命模式不具有普遍性,不适用中国,明清时期中国不可能发生工业革命而走向近代化,因此资本主义萌芽不可能存在。
③以往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研究本身存在着缺陷,即主要是从生产方式本身的变化,特别是从雇佣劳动的变化,来验证资本主义的萌芽,因而被讥讽为:从战国至清代的两千年历史,各家各派都可以从中找到资本主义萌芽的史证。
如杨师群在《浙江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撰文,通过对中西历史中城镇发展的比较,认为明清时期中国根本不存在资本主义萌芽问题。西欧中世纪的资本主义萌芽,实为其社会所孕育着的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各式完整基因在内的有机胚胎,主要以西欧中世纪城市为载体。而中国古代乃至明清时期的城镇基本不存在西欧中世纪城市的相关基因,那种主要将当时的手工作坊或手工工场雇佣劳动的数量和规模状况作为萌芽单一标志的研究方法,其萌芽认定概念本身就是极为片面的。中国古代城市与欧洲中世纪城市代表着几乎是完全不同文化内涵的制度结构与文明精神,资本主义萌芽根本无法在明清城镇的发展中诞生。
任世江《编余杂俎》P118页专题分析,认为“雇佣关系”并不等于“资本主义萌芽”
王棣主编《中外经济成长历程》P111-116页,探讨关于“资本主义萌芽”问题,可以参考。
李晓风《历史教学思考与实践》P33 资本主义萌芽问题
【教材分析】
教材主要用三个子目向学生介绍了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进步的历程、特点及其突出成就: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艰难经营的民间手工业;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
官营手工业产品精美,但代表生产力发展方向的是民间手工业,明中叶,民营手工业逐步超过官营手工业,最终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从教材栏目编排上可以看出,授课的构思主线是古代手工业经营形态及其特点——即官营和民营手工业的此消彼长。这样的设计思路可能是为中国经济的近代化转型而铺垫的,那么对手工业部门的介绍不必过于深入,只需在罗列具有代表性的成果以及强调享誉世界的国际地位,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从而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因此,古代手工业的经营形态及其特点,为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由此设计的探究问题有:
1、 官府为何要经营、控制手工业?
2、 古代手工业素称发达的原因?
3、 民营手工业出现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重要概念解读:
1、 官营手工业:
官营手工业的最初起源,一般认为是由殷商的专业氏族演化而成。它成为一个独立的经济部门,从商周时代起始,当时称为“百工”,主要指有官长率领的官府手工业者。
工匠集中在官府的作坊内,在监督管理下,制作加工指定的产品。职业世袭,世代为官府劳作。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主要生产武器等军用品和供官府、贵族消费的生活用品。
它凭借国家权力,拥有雄厚资金,征调优秀工匠,使用上等原料,生产不计成本,利于细密分工和协作,利于手工业技艺的提高,产品大多非常精美。官营手工业代表着当时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直到明代前期为止,官营手工业一直占据着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但由于官营作坊原料由官府提供,产品由官府调拨,不计成本,不入市场,缺乏竞争,弊端丛生。加之其采取强制劳动和超经济剥削手段,引起工匠的激烈反抗。在工匠反抗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下,从明朝中叶起,官手工业开始走上了衰落的道路。
明代官手工业工匠的处境恶劣。一经编入匠籍,工匠侄便失了经营和迁徙的的自由,必须定期为官府服役。轮班服役期间,工匠得不到报酬,而且一切费用自理。官府对工匠十分苛刻。“凡造作不如法者,笞四十。若成造军器不如法,及织造段匹粗糙纰薄者,各笞五十。” 工匠毫无劳动兴趣,采用怠工、失班等手段反抗。同时,由于“工匠久处京师,有司不能存恤,饥寒切身”,加之“管工之人,贪虐害之”,工匠纷纷逃亡。
工匠制度的败坏,是明代官手工业走上衰落的重要表现。
——依据魏千志《明清史概论》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180-181页
2、 青铜器:
青铜器的种类虽然很多,但他的主体是礼器和兵器,由此折射出青铜器的政治意义大于经济意义。礼器有爵、鼎、彝、盘、盂等,象征器主的身份和等级。兵器有戈、矛、戚、钺等,还有车马的青铜部件和佩饰,都和战争有关,而战争是政治的延续。青铜器常铸有铭文,标明器主的族氏和祭祀对象,记载商王对器主的恩赐,说明器物的用途。从社会学、政治学的角度考察青铜器,它明显扮演着政治权利的角色,用来保障权力和财产的分配方式。青铜文明的意义,也许正在于强化国家政权的机能。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青铜时代与青铜文明”
铸鼎象物是通天工具的制作,那么对铸鼎原料即铜锡矿的掌握,也便是从基本上对通天工具的掌握。三代王都屡迁的目的是对铜矿和锡矿的追求。
——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
【教学过程】
【导入】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古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古代手工业的发展状况。我们先来看一则来自“中国文物网”的新闻,关于一个大家熟知的“很大很重”的手工业产品——“司母戊鼎”改名了。(“后母戊鼎”,先秦时期“后”同“王”,表明屋主身份)
司母戊鼎:高133厘米,重833千克,是中国目前发现最重的青铜器。据估计,铸造这样大型青铜器,需300多人同时工作。和“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不同,这样的大型产品并非个人之力所能完成,由此我们可以推测,早期手工业的发展,主要依靠的还是政府的力量,也因为这举国之力,才有古代享誉世界的手工业产品。
【过程】
一、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
1、官营手工业的发展:
(1)“官营”概念:(指依靠国家权力,官府垄断经营。由于中国古代社会中央集权,政府权力强大,可以为满足政府需求,征调优秀工匠,使用上等材料,生产不计成本,所以才能在冶金、制瓷、丝织等取得诸多成就,并一直在世界上保持领先地位。)
(2)发展历程:
①商周时期:官府垄断,形成官营手工业一统天下的局面。
②春秋战国时期:继续发展。
③西汉武帝后:煮盐、冶铁、铸钱等行业都收归官办。
(3) 发达的原因:国家权力的支持
2、主要部门(重要成就):冶金业、制瓷业、纺织业
【列表并链接相关文物】
项目 | 技术 | 发展 |
冶金技术 | 冶铜 | 原始社会晚期: |
商周时代:青铜器(三星堆青铜礼器、四羊方尊、马踏飞燕) | ||
冶铁 | 西周: | |
战国: | ||
两汉: | ||
东汉:水力鼓风冶铁(杜诗水排) | ||
炼钢 | 两汉:炒钢 | |
南北朝:灌钢 |
【备课资料1】杜诗水排
东汉初,南阳太守杜诗发明水排(即水力鼓风炉),利用河水冲力转动机械,使鼓风皮囊张缩,不断给高炉加氧,提高炉温,“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水排的发明,是冶炼技术上的一大进步。在欧洲,直到12世纪才开始应用类似的机械。
【备课资料2】中国古代灌钢法冶炼技术
灌钢法又叫团钢法,或生熟法,是中国早期炼钢技术一项最突出的成就。17世纪以前,世界各国一般都是采取熟铁低温冶炼的办法,钢铁不能熔化,铁和渣不易分离,碳不能迅速渗入。中国发明的灌钢法,成功解决这一难题,为世界冶炼技术的发展做出划时代贡献。
行业 | 时期 | 成就 |
陶瓷业 | 新石器时代 | 陶器 |
商周 | 原始瓷器 | |
东汉 | ||
北朝 | ||
唐 | 南清北白 | |
宋 | 五大名窑 | |
元 | 青花瓷 | |
明清 | 青花瓷(宣德年间) 彩瓷 珐琅彩 |
【备课资料3】为什么中国被称为“China”?
汉代著名的“丝绸之路”沟通了中外文化间的交流,中国逐渐被誉为“丝国”;进入中世纪后,伴随着中国瓷器的外销,中国又开始以“瓷国”享誉于世。
瓷器初入欧洲,法国人用当时社会流行的小说《牧羊女爱丝坦莱》中的男主人公赛拉同(Celadon)来称呼青瓷。而十七世纪的英国人直接用“中国货”(Chinaware)指称来自中国的瓷器。
另据《英汉词海 The English-Chinese Word-Ocean Dictionary》(王同亿主编译,国防工业出版社,1987年)China词条介绍,China做为瓷器的涵义,是源于波斯语chini(中国的或中国人),由于受到China表示中国这种表示法的影响,产生了元音音变,由chini变为china,成为瓷器的专有名词。
【备课资料4】陶器与瓷器的区别
陶器的发明并不是某一个国家或某一地区的先民的专门发明,它为人类所共有。只要具备了足够的条件,任何一个农业部落、人群都有可能制作出陶器。而瓷器则不同,它是我国独特的创造发明。一般认为,瓷器至少应具备三个条件:瓷器只能用瓷土即高岭土作胎;胎的表面必须施用玻璃质釉;瓷器烧成温度至少要在摄氏1200度左右。烧成的器皿质地坚硬,敲击能发出金石声。我国古代制瓷业源于新石器时代出现的陶器。尔后通过海路和陆路大量输出到海外,才使制瓷技术在世界范围得到遍及。因此,瓷器是我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陶器和瓷器的主要区别表现在:①陶器的胎料是普通的粘土,瓷器的胎料则是瓷土,即高岭土(因最早发现于江西景德镇东乡高岭村而行名);②陶胎含铁量一般在3%以上,瓷胎含铁量一般在3%以下;③陶器的烧成温度一般在900℃左右,瓷器则需要1300℃的高温才能烧成;④陶器多不施釉或施低温釉,瓷器则多施釉;⑤陶器胎质粗疏,断面吸水率高,敲击时声音低闷。瓷器经过高温焙烧,胎质坚固致密,断面基本不吸水,敲击时会发出铿锵的金属声响。
【备课资料5】青瓷与白瓷的区别
青瓷与白瓷两者之间的特征区别,表现为前者胎色较重,釉呈青色碧绿无瑕;后者胎色较淡,釉色洁白匀净。然而为什么中国瓷器最早出现的是青瓷而不是白瓷呢?这主要是古代制瓷原料及工艺所决定。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要烧出纯然一色的白瓷,就必须掌握一定的除铁技术(上等白瓷的胎和釉中的含铁量必须控制在1%以下),而在古代烧造瓷器因条件所限,只能就地取材,利用当地含铁量在1至3%左右的瓷土,就首先烧成了美丽的青色或青绿色的青瓷。
青瓷早于白瓷出现,也与历史变迁、社会习俗的潜移默化密切关联。例如江南地区山清水秀的自然景色,形成人们尚青的审美情趣。而长期生活在白雪皑皑的自然环境下,北方各族人民多追求一种以白色为美的旨趣。这也许是为什么中国早期白瓷出现在北方,而不是出现在窑业历史悠久、制瓷业颇为发达的南方的原因之一。
行业 | 时期 | 成就 |
丝纺织业 | 新石器时代 | 最早养蚕缫丝 |
商 | ||
西周 | 斜纹提花织布 | |
西汉 | ||
唐 | 波斯织法 | |
宋 | 花鸟画 缂丝 | |
明清 | 鼎盛 丝织中心 缎 |
【备课资料6】马王堆出土的素纱单衣
作为第一代軑侯妻子随葬品的“素纱襌衣”是两千一百多年前的丝织精品。它反映了西汉初期我国养蚕、缫丝、织造的高超水平。
素纱襌衣,身长128厘米,通袖长190厘米,重量仅49克。领口和袖口有较厚重的绛色缘边。如果除去缘边,重量仅为半两多点。根据计算,这种衣料每平方米仅重12至13克,真是薄如蝉翼,轻若烟雾。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了两件素纱襌衣。
素纱襌衣是古代女子出嫁时套在婚礼服外面的罩衫。
二、艰难经营的民间手工业:
1、艰难经营的原因:
(1)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影响;
(2)官营手工业的压制;
(3)重农抑商政策的限制。
2、曲折发展的历程:
(1)春秋战国:发展受鼓励。如商鞅变法鼓励生产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出现巨富的手工业者,如鲁人猗顿、邯郸郭纵、能工巧匠鲁班等。
(2)秦汉:发展
(在官营手工业发展的同时,两汉时期的民营手工业也得到了发展,其表现形式通常有三:一为独立的民营手工业者所经营的手工业。这些城市中独立的手工业者大都拥有自己的手工作坊。二为大手工业主经营的手工业。大手工业主拥有大量奴隶或手工业劳动者,以经营采矿、冶炼和铸造器物等行业为主。三为耕织结合的小农家庭手工业。民营手工业主要分布在采矿、煮盐、纺织、造纸、造船等行业。)
(3)隋唐:恢复和发展
(唐朝朝廷赋税户调的布、帛、锦等大多出自农夫织妇之手。)
(4)元朝: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
(5)明中叶以后: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中的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使用花楼机
3、种类:①家庭手工业:农户副业②民营手工业:主要生产民间消费品
4、主要成就:①元朝先进的棉纺织业②明中叶后以丝织业为代表的民间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花楼机的使用,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资本主义的萌芽和缓慢发展
(1)明朝中后期出现:
①原因:明朝商品经济的发展
②地区:江南的苏杭
③部门:除苏州的丝织业,在江南地区的棉布袜制造业、榨油业、矿冶业中也有类似资本主义萌芽的现象④特征:“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这种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是资本主义萌芽的基本特征
(2)清朝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原因。
封建制度的衰落(根本原因)
提示:①封建所有制的束缚。残酷的封建剥削使农民赤贫如洗,无力购买手工业品,限制了手工业产品的销路。封建地租的剥削率很高,又驱使地主和商人把他们的钱财用于购买土地,影响资本主义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
②.封建政府的压制。清政府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采取了许多妨碍手工业生产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措施,主要的有:实行闭关政策,严格限制海外贸易;在国内广设关卡,对商品征收重税;严格控制手工业的生产规模,如建立受官府控制的行会,制定行规限制雇工人数、产品品种、控制原料分配,限制产品销售的价格和地区范围等。)
三、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
(1)秦汉以后,我国蚕业丝织生产进入兴盛时期。
(西汉初期实行了一系列有利于农桑的政策,促进丝织业的发展。汉代在考古出土中先后发现很多技巧高超、品种繁多、图案变化丰富的丝绸实物。如长沙马王堆汉墓的丝织品有二十余种色彩。
丝绸之路沿线,有许多汉唐丝织品出土。唐代丝织业发展重心南移,丝织业生产分工更细,品种更多,花样新颖精美,技术更高。中国的丝织品受到亚、非、欧各国人民的喜爱。)
(2)瓷器与制瓷技术的西传及影响。
(瓷器这种工艺化学产品,在世界上以我国发明最早。早在唐朝,我国瓷器就通过丝绸之路和海上大量远销国外,此后历代都有瓷器销往国外。11世纪,我国制瓷技术传到波斯,后来又传到阿拉伯、土耳其和埃及。1470年又传播到意大利威尼斯,欧洲各地才开始生产瓷器。)
【课堂提升】
【合作探究1】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有哪些特征?试举例说明。
答案提示:①官营手工业发达。例:冶金业成就领先世界;②民间手工业经营艰难。例:黄道婆在棉纺织业的贡献;③享誉世界。例:“丝国”、“丝绸之路”、“瓷器大国”。
【合作探究2】列表比较三种主要手工业经营形态的特征和地位:
【教学反思】
1、 关于课时:几轮试验,1课时都未能完成所有内容的教学,在内容取舍上,还需突出重难点。
2、 ★关于结构设计:与2012年市级公开课“基于国家课题的设计”不同,本次设计紧扣课标,重心放在经营形态的变化发展,即官营手工业和民营手工业的此消彼长,而非2012年所关注的“课堂转型”、“艺术素养的提高”,对手工业品的“鉴赏”弱化,而是强化了手工业生产的脉络和特征。
3、 ★关于历史观点争议:
如果将经济形态的变化作为重难点,那么“资本主义萌芽”是一个绕不过去的概念,关于这个在史学界有着近八十年争议的话题,并没有必要在课堂全然展开,而是根据学情,以课本编排的倾向为主要依据,调整深度,提供话题,不必展开讨论。而作为课堂外延的教学反思,可以就这一话题进一步搜集资料。目前较为全面的是王棣所编《中外经济成长历程》和卢新建主编《高中历史教师手册》有关于这一话题的综述,另外任世江、李晓风的观点可作参考。
★【个人观点】张五常认为资本主义的基本概念是“资本至上”,根本前提是产权明确。而以此来观察古代经济发展,即使是明清时期,也很难实现这两个指标,甚至政治上君主权力的强化、经济政策上的海禁和闭关锁国,以及一直以来的“抑商”政策并没有本质上的改变,这些都无法证实“资本主义萌芽”的存在。
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来看,“雇佣关系”并非明清独有,尤其是自由劳动力作为商品出卖,在宋朝就已有此现象。而在普遍的经济学定义中,少有将“雇佣关系”与资本主义概念形成必然联系。
比起明清,宋更具有“近代前夜”的特征。
“资本主义萌芽”情结是国人在特定时期民族主义的一种心态,即与“欧洲中心论”争“平等”的理念。
4、 ★关于“公民意识”的渗透(PCK)
本单元的内容属于古代中国的经济文明,颇有可圈可点增强民族自豪感之处,尤其是本课青铜器、制瓷业、丝织业在世界享有声誉,对古代手工业产品鉴赏的过程中,更注重历史意义和价值解读,直观感受古代人民的智慧,对民族观的形成有一定教育意义。
所谓“不学中国史,不知中国何以伟大;不学世界史,不知中国何以落后”,古代史的教学,对急需民族肯定的国人,必然有感染力,但应注意客观真实,不偏不倚,不过于拔高(例如:什么都要争“最早”、“第一”),也不妄自菲薄(肯定手工业技术在当时时代的先进性),对历史的尊重才是对民族的尊重。
同时在本课的学习中,逐渐树立文物保护意识,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也可视为公民教育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