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校园动态>>校园新闻>>文章内容
为勤奋找寻理由——常州市第五中学开学第一讲(沈斌 校长)20140831
 
发布时间:2014-09-03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顾琳

老师们,同学们:上午好!

  快乐的假期过去了。
  过去的暑期,我相信是一个从容、自制、自律、积极、自由的。正如刚才同学所分享的那样,充分的弹性时间,丰富的假期活动,因为我们的投入,因为我们的用心,所以我们收获丰润的生活和深刻的感悟。沈瑜同学,你的讲话给我压力太大了,脱稿、自然、深刻的感悟和严密的逻辑、充分的感染力,我向你学习。
  未来的学期,我相信,我也期待,应该依然是快乐的。然而,学期和假期并不相同,学期是经过充分的筹划,需要进行严密的组织,需要进行严格地评定进步的一个时间段。
  同学们,老师们,你们做好进入新学期的准备了吗?
  在这里,我想特别需要感谢,感谢我们所有的老师,为了欢迎同学们重新回到校园而恪尽职守——所做的充分准备,感谢你们!因为你们的恪尽职守,因为你们的认真地准备,因为你们对于自己职和责的担当,因而,我们享受着职业的尊严。
  当然,我也在这里欢迎所有的同学再次回到或新加入到常州五中,欢迎你们!
  其次,我还要向获得表彰的同学和集体进行祝贺。你们因为过去的努力和优异的表现而获得表彰,你们是我们的榜样!只有努力,只有优异表现,才会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尊重和敬佩。
  今天开学典礼的主题“你好,未来”——“你好”,很平淡,如果出乎真心,那么,它是一种期待,它是一种拥抱,它在平和当中给出了我们的真诚;“未来”,未来、将来,终将来到,但未来是一个未实现的现实,未来有着无限的可能性,这在于我们的创造,没有创造,则没有未来。当然,我们同样对于未来给予相信的力量,正如刚才新高一同学的经典诵读,让我们在一种庄严肃穆中寻找到严肃的力量。这种严肃,能够入我们的眼和耳,也能够入我们的心,更要体现在我们的行动当中。
  我还要感谢美好的歌声,师生联手,唱出了心声,唱进了心坎。这样一种方式,明心见性,直指人心。
  今天讲话的主题,我给它定位在“为勤奋找寻理由”。
  “勤奋”,不等于碌碌,不等于浑浑。它应该是一种坚定,它应该是一种温和,它应该是一种一以贯之。还有“理由”,很多同学都会说:“让我做什么,给个理由先!”那理由到底是什么?我认为,理由是意义感,理由是使命感,理由是本分所在,理由是职责所系,关键在于找寻。找寻不仅仅是言语的找寻,而应该是知行合一,学思结合,是心口不二,是一种一致的方式,是一种纯粹的方式。为勤奋找寻理由,这个找寻的过程,会充满着艰辛。因而,我们需要不厌其烦,不辞其劳。
  然而所有这些都需要我们有一个最最好的,平和的心态。因而,在此,和所有的老师以及同学分享这个暑期的一个心得,是这样一句话:“当意识到没有什么东西是理所当然应得的,却被慷慨的给予,如此这般,谦卑才会真正的降临”。也正如我们刚才老师代表所做的誓言所说的那样,教师这一个行当,是一个成全他人,成就自己的行当。
  无论你将如何表现,老师们将会给予慷慨。然而,你必须意识到:这一种慷慨并不理所当然。让我们每个人心存感恩。
  新的学期,我们都有新的期盼,我们都有新的打算,我们也会有新的决心。
  在此,我想与所有的老师和同学共勉这样一句话叫做“心向往之而力行之”。何谓“心向往之”?何谓“力行之”?我想有一种最好的状态我们都期盼,叫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们还希望这种力行从我做起,从此刻做起。
  那么,接下来,想一想,何为“我”,何为“自己”?我捋了捋,这个“我”,这个“自己”,包括这样几个层次:一、意识到它的存在;二、主张它的存在;三、约束它的存在;四、最后可以做到物我两忘。
  在此,关于“心”和“行”再提几点:端正我心,需要这样几个“心”:一、同情心,或者叫做同理心。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我希望别人怎样对待我,我就怎样对待别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二、慈悲心。你如何对待我那是你的事,我只在意我应该怎样对待你。三,不二心,或者叫做无分别心。
  严正我行,也分三个层次:第一,这样做是我在意的人认为它是好的;第二个层次,我必须这样做,因为,我认为这样是好的。我曾经记得有一个电视节目,主持人问一个美国小伙:“你为什么不吸毒?”他说:“我选择不吸毒”,我觉得这属于第二个层次;第三,随心所欲而不逾矩。
  最后,让我们相信——因为我曾用心付出,所以我将心安理得。为此我们一定会获得尊严,获得自信,获得从容,获得宽厚。
  我希望,未来的一学年,我和你能够时常绽放出最温暖、最自然、最平和的微笑,让微笑始终能够荡漾在我们每个人的脸庞上。为此,期待美好的未来!
  感谢各位!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第五中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 常州市钟楼区茶花路6号
    联系电话:党政办公室:0519-86850302 校长室:0519-86853680   服务、咨询、建议邮箱:czwzdzbgs@126.com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