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德中路10号的常州市第五中学搬迁之时,很多校友,无论年纪大小,无论路程远近,纷纷回到母校的怀抱,寻找当年校园生活的珍贵记忆,和老校合影留念,共叙过往将来。
其中有几位特殊的老人们,他们就是市五中1961届的毕业生。听闻学校即将搬迁,相约回母校再聚首。牵头母校再聚首的陈德荣老先生,叙说起当年在西郊中学(市五中前身)求学的往事,言辞中充满了对母校的感恩之情。陈老先生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家里穷得连买火柴的钱都抠不出来。怀揣着成为一名翻译官的梦想,老先生不顾家庭困难斗胆考了当时的西郊中学。初中毕业,由于品学兼优被保送进高中,但家里穷得几乎揭不开锅,又赶上1958年的大跃进,老先生心不甘情不愿地离开了朝思暮想的学校,白天参加土法上马炼钢铁,晚上开夜工深翻土地,整整一个学期没上课。后来由于五中的老师和领导们N次的拜访,并承诺特殊照顾(享受8元/月的助学金),老先生才重圆了求学梦。高中三年,上了两年半,高考却仍以全年级第三名的优异成绩考进了北京师范大学。
陈德荣先生先后在山西日报社、常州日报社工作(曾主编《延陵周末》12年),凭借其出色的才干,丰富了报纸内容,生动了报纸面孔,被人们称为“头条记者”“社会活动家”,曾兼任过江苏省体育记者协会执行秘书、江苏省报纸副刊编辑协会副会长等十数职。
退休之后,老先生又“折腾”出来一个叫阳光培训中心的A级社会办学机构,数以万计的莘莘学子滋润于“阳光”课堂。
近日,眷校情深的老校友们来到新家——茶花路6号的常州市第五中学。阳光明媚,他们兴致盎然地参观了新校区,为母校办学条件的改善、办学实践的探索,感到由衷的高兴。陈老先生并向学校捐赠了他的个人著作。
他们这一代人身上所体现出的刻苦求学排除万难的精神,孜孜不倦努力工作的态度,更好更强永不停歇的追求,乌鸦反哺心存感恩的仁心,正是值得更多人学习之所在。(王颖 欧昌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