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五中2016年七校联合教研开课教师感悟
※ 宋杰:夯实有效备课,打造高效课堂
11月26 日,有幸参与在湟里高中举行的常州市七所高中联合主题教研活动,感谢领导提供这次学习和锻炼的机会。本次活动,我与湟里高中的一位体育老师以同题异构的方式,执教田径——背越式跳高,几点体会与大家一起分享。
一、紧扣主题、钻研教材,夯实有效备课
备课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首要环节,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前提和保障。本次活动,体育组高度重视,确定上课内容后,组织专题教学研讨活动,群策群力。首先,分析本次七校活动的主题“基于高中学科核心素养,选择适切的学科课型进行课堂教学”,紧扣关键词“核心素养”和“适切课型”结合体育学科的特点,找准切入点。其次,充分挖掘教材特点,对教材的专门性、辅助性练习及分组练习仔细推敲,分析教材的内容,根据湟里高中学生的实际水平制订出课的目的、任务、教学要求、重点、难点、组织形式、练习手段、教法指示、可能出现的错误和纠正方法、保护帮助等。最后,形成初步教案,上课磨课,期间组内教师给我提出很多意见建议,尤其记得孙老师说的:“体育课最重要一点,那就是安全和保护帮助,都要求老师能够提前预设到。”蔡老师说的:“一堂课包括很多因素,课的部分之间的衔接,授课内容以及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学生的练习密度、练习强度、主动参与性,课堂目标达成率”等等,让我受益匪浅。
二、关注学生、激发兴趣、打造高效课堂
教学过程中,我经常用目光或微笑与学生交流,用欣赏、夸奖的手段来体现我的关注,这往往表达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教师对学生有普遍的关注是高效课堂的必要条件。课堂要变得高效,还一定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创新,在本次课中,我自制了一个可以活动的纸片人偶,在教授本课的难点技术的时候加以动态呈现,一下吸引了学生注意力,配合口诀教学法,顺利地让学生记住了本课的难点,从而大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当然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譬如在备学生的环节,对上课学生的运动能力、技能水平情况掌握不精准,在教学过程中不得不放慢节奏;譬如对技术的过度环节设计不够细致,部分学生在开始完成练习的时候,不能体现设计意图等等。每一次公开课都是一次挑战、一次收获,在这里,我特别要感谢体育组的全体同仁们给予我的指导和帮助。
※ 彭生萍
感谢学校给我这次七校联合主题公开课的机会,虽然有压力,但我觉得更有动力,让这次开课成为提升课堂教学的机会。好的是最近各校公开课陆续开展,有机会听课学习,在关注中考虑:如果是我,该如何设计课堂?这次讲课,内容是鉴赏书里具有较大难度的《艺术美与形式美》,概念偏抽象,里面内容及涉及到的图片非常多,我想,一堂课的主体是学生,而堂课的灵魂是教师的语言艺术,即要使学生动起来,还能把这堂课的内容给学生理解消化,才能算是有效课堂。为做到这一点,我在两个问题上做突破:课堂内容如何串联,课堂活动如何设计。
精彩有意义的导入让这堂课有一个好的开始,更重要的是马上把学生带入课堂的重心,所以,在导入部分的设计上我花了很多精力。在讲解具体内容时,抽取经典,选择能够体现本课知识点的代表作,结合一定的现实展开讲解,加入互动。在学生明白了作品中艺术美与形式美的具体表现,今后对艺术作品会有一定的鉴赏能力。在课堂后段安排几幅作品,设计问题让学生分析鉴赏,并做总结,最后用游戏环节加深对作品的印象。
整堂课有亮点也有不足,亮点是导入的吸引力,图片的选择与制作的新颖,问题设计能够带领学生进入课程,但由于担心时间不够,加上我上课的教室听不清铃声,带着怕拖课的顾虑,最后的总结很仓促。总的来说这次讲课,心得不少,从实战出发,无形中提高教学水平,促进了驾驭课堂的能力,加深教学反思。还有让我重温了高考前的岁月,可以用刻苦两个字来形容备课时的情景。最后感谢武媛媛,张海霞,宋杰,王蓓老师在这次开课中给与我的帮助。
※ 武媛媛
非常感谢学校给我这个机会,参加七校联合开课,倍感荣幸,又非常忐忑,下面我从三方面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一些心得体会,不当之处还请各位批评指正。
一、认真备课、大胆质疑
《怀念红狐》是一篇散文。读完文本,我发现了很多问题,散文力求真实,然而这篇散文里多处细节显得虚假,尤其文章结尾,红狐母亲一嘴叼着四只狐崽消失在了茫茫的夜色中。这样的细节让我目瞪口呆,散文细节漏洞百出,情感就不可能真实,后文的感动就太可笑了,作为老师,我还要引导学生去体味这种感动,这让我很纠结。苦苦思索对策,突然,灵光一现,我想会不会是编者选文时做了删改而导致细节失真呢?我立刻搜寻原文,费了一番功夫找到原文后,豁然开朗。编者对原文的最后一段做了大量修改,导致我在阅读时疑虑重重。所以我就做了一个比较大胆的决定:在课堂上呈现原文,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找出1-2处课文与原文不一样的地方,体会编者的用意,让学生思考是否赞成这样改编?并说明理由。这个尝试,试上的时候,得到了我们语文组老师的肯定,她们认为这是我课堂上很大的亮点,可以用20分钟时间来展示,因为学生非常感兴趣,他们积极思考,形成了思想的争鸣,唇枪舌战,非常激烈。在激烈的讨论中,父母亲等人物形象逐渐丰满,文章的主题逐渐清晰。在湟里评课时,大家都说这样的形式让他们觉得很惊喜,深受启发,认为我给学生创设了新的资源,培养了学生质疑的精神。
二、尊重教材、尊重学生
在我以为自己的课还比较不错的时候,我们教研员周老师给了我精当的点评,他让我警醒:不能过度解读文本,应该尊重自己的阅读体验。因为我在备课时,担心自己理解得不够深刻,经常会查阅各种资料,虽然有所取舍,但确实已不是自己最初的阅读体验了。一个不能独立思考的教师如何培养具有质疑精神的学生?而作为语文老师,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责无旁贷、义不容辞。我很感谢周老师及时点醒了我,让我明白,课堂是解决问题的地方,只有尊重教材,尊重学生,才能成就真正意义上精彩的课堂。
三、心怀感恩、收获感动
湟里一行,让我们几位开课老师深深感受到了湟里老师的热情周到,学生的淳朴善良。学生两周放一次假,因为开课,个别班级被留下,只能站在走廊上目送其他班级的同学被父母接走,然而走进教室跟他们见面时,他们没有丝毫的怨言,脸上洋溢着最灿烂的笑容,让我们感慨良多。
当然,更多的感动来自于我们五中这个温暖的大家庭,孔校长对整个环节严格把关,细心关怀;我们语文备课组老师给我很多中肯的建议,尤其是我的三位师傅:李海燕老师、朱寅老师、曹宇老师,一遍遍地帮我磨课,不厌其烦;同去的两位男士,刘国建老师、宋杰老师充分体现了绅士风度,我们三位女老师互相鼓劲加油。
带着满满的收获和感动,带着对教育的一份虔诚之心,我将继续践行我的教育理想:辛勤耕耘,培养有温度和有高度的人。
※ 汤青
倍感压力的七校联合教研的公开课在上周六终于结束了,心中暂时放下了一块大石头,无比轻松。10月份,教研组长问我愿不愿意上这节课时,我是欣然应允的,然后紧接着就开始准备教案、课件了,在准备这节课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这里有沈校长专家级别的引领,给我建立整节课的框架,树立这节课的灵魂。在最后一周的磨课过程中,白天陈主席和教研组长不厌其烦地一遍遍听,一点点抠细节,晚上回家后我再一点点整改,查资料,抠名词,不犯任何一点科学性错误,思考着每个知识点怎么处理会更合适更出彩,在周五最后一次试讲前的一个晚上,挑灯夜战至凌晨3点,最后在周六才呈现给七校老师和教研员一节令人满意的课,应该这么说这节课的成功是我们整个学校地理团队的功劳,我不敢贪功,在当天开课时还有两个细节令我倍感温馨,第一个是由于前一天天气寒冷,我就穿了一件拖到脚踝的老棉袄素面朝天地去了,后来听说市教研员、区教研员甚至南京的、兴化的学校老师都来听课,我才意识到穿得太LOW了,太给咱五中丢脸了,打电话给张海霞,她立马到我家取了一件稍微能见人的衣服并贴心地帮我配了一件漂亮的胸针,后来听说湟里那个女老师还特意去影楼盘了头发化了妆,我的天,有必要这样吗?还有一件事也让我觉得特别暖心,在评课环节,可能由于南京的教学理念和对钓鱼岛事件的态度与常州有所不同,我们的陈主席还和他们力辩许久,张海霞老师在评课时也把我夸得跟朵花似的,我的脸在隐隐发烧。从之前的备课到上课到评课的整个过程,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我们五中地理组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现在回想这节课,整体感觉不错,很流畅,老师们和教研员给予的评价也很高,但细细想来也有些许不足,可正是这些不足才能让我更清楚地意识到我要更加完善自己,这已经是我工作的第十一个年头了,可能有人认为这是处于工作阶段的高原期,可我恰恰觉得这正是我事业拼搏的上升期。虽然这几年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但在班主任繁杂的班级事物之外,我也争取见缝插针地发展自己的专业,每学期给自己定一个小目标,比如至少发表一篇文章,开一节公开课,回头看看,几年下来,积累下来的东西也不少。还有就是抓住每一次机会,教研室和学校每次给我们搭的平台,我们不要觉得是“麻烦”,要用积极的主动的心态来看待,都要好好利用,好好唱戏。而这次咱们学校带头的七校联合教研就是一次很好的机遇。通过这次磨课、开课的过程,我觉得我在如何上好课上又有了新的感悟,如何上好课是一位老师最重要的基本功,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课,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揣摩思考,我认为这样的教学生涯才是有追求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