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9日教科院来校调研教师个人感悟及思考
王磊:
本节课教学内容为模块二第一单元语法,课堂安排结构较为清晰,教学目标明确,但对于两种时态的挖掘不够透彻,重难点不够突出。在今后的语法教学中,我要努力在课本和教辅的基础上搭建自己的一套框架和体系,让学生透过僵硬陌生的语法概念洞悉语言结构的本质,掌握语法知识的同时能够形成较为高效的解题技巧。
姬晓芳:
课堂不仅要有吸引学生的丰富素材和知识框架,还要有提升学生思维深度、广度的实验设计。知能结合,常规课会有更多的亮点。
查文达:
在高三的复习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时刻关注学生的听课状态,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勤于动手,动脑。同时在教学中还要注重数学思想的渗透。
薛海波:
对于这次教科院来校听课,我其实还是蛮期待的。今年是我第一年带高三,一方面干劲很足,很想好好地钻研一下,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另一方面,由于我们学校特殊的情况,我缺少一个能带我,随时给我借鉴的师傅,我的钻研也缺少指导,我感觉自己像盲人摸象,瞎子过河,尽管投入精力很多,但却不知道到底钻研的方向对还是不对。尽管同组的有经验的教师也给与一些建议,但是如何把这些建议落到实处,尤其是现在历史教学中新出现的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我真的有些茫然无措。所以,教研员的到来,正好可以指出我的不足,并对我接下来提供一个发展方向。在课后的交流中,教研员给了我不少建议,其中最重要的是鼓励我走出去,多听听课,多看看那些走在前面的学校是如何构建课堂,如何培育学生能力的,并且还给我提供了学习效仿的对象。我真的非常感激。下一步我要努力多去市区学校听听课,学习别人的经验,改进自己的教学。希望学校再这方面也能给予支持。
芮明力:
本节课是遵循从“特殊到一般”、“具体到抽象”、“简单到复杂”的原则精心设计的,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仅能停留在感性认识上,从理论上也进行了证明。整节课结构较完整,语言较准确,流畅自然,节奏上把握的较好,关键环节的处理上较为恰当,教研员在肯定的基础上也指出了一些可以思考的地方,一是问题的设计是否能更具有挑战性,层次感能更强些;二是本节课所站的高度是否可以更高些;三是讲的时间是否可以少些,而留给学生思考、计算、观察的时间更多些。针对教研员提出的建议,后期在备课时我会进一步钻研教材和教参,只要老师视野开阔了,研究深入了,自然会站在更高的角度看问题,同时将问题设计的有梯度,会更有利于好学生脱颖而出,另外每一节课力争做到精讲多练,提升课堂效益。
吴一斌:
本堂课的教学设计可以说比较切当。将篮球技术的教学和学生兴趣培养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主体教材为篮球的行进间运球和学生的个体学习能力很好的结合,其中穿插的练习以及游戏、比赛很好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对教材的教学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可以说为教学任务的完成提供了保障。教学过程,由以下几部分组成,首先是篮球理论的导入,紧接着是球性练习,这个环节主要是一个热身过程,完成原地运球和行进间的保护运球,运动量适中。整个过程合理流畅,一环扣一环,技术教学和练习都十分扎实,学生掌握也理想。教学方法,以提问的方式导入,示范的方式引导学生练习,教师指导纠正,教学方法多样。学生的活动从头至尾可以说都充满兴趣,积极参与,和教师配合比较默契。也存在几点不足之处,譬如:口语表达准确性一般,学生的练习密度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王晓蕾:
今天教研员听了我上午第二节课开设的《管仲列传》,肯定了我的进步,受到鼓励还是让人很开心的。随后周老师又给我提出了很多改进的建议,更让我受益匪浅。比如充分利用教材,重问题设计和选择,学会洗课。也强调我们教师对文本的研读要更有深度,要充足文化史知识储备。我觉得这些建议和要求中肯切实,非常实用,我可以慢慢领会,尝试升格我的课堂教学。总之,今天我收获丰厚,非常感谢周老师给予我的指导!
胡星荣:
多向优秀教师学习,多渠道主动学习。
陈强:
今天上了一节课,收获颇多,从备课到上课,感觉又进行了一次磨砺,教研员的点评非常到位,切中要害,使我们受益匪浅,年轻教师的发展,离不开学校领导和教研室领导的关心与指导,我们要认真学习,积极钻研教材和教法,向老教师学习和取经,争取早日成为学校的“顶梁柱”。
蔡军:
今天这堂《排球:移动垫球》课是高一排球限选正面双手垫球单元计划中的一节课,在学生初步掌握了正面双手垫球的基础上通过移动垫球的练习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正面双手垫球的重点和难点,我在课堂中营造了一种平等互助、自主生动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老师的主导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充分体验排球运动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较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实现了教学目标,达到了预期目标。但与一节优秀的体育课相比还存在许多不足,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
蒋磊:
优点:学生非常喜欢这种形式,感觉从他们的眼神中能够看出来。而且学生在小组讨论时非常投入;这样的形式可以帮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输入尽可能多的语篇;这样的方式,学生的参与度比较高,教师只是起到了辅助的作用。
可以改进之处:discussion circle 选用的例文太长,用掉了不少时间;presenting时学生的声音太小,应准备扩音器;而且学生好像在关注自己读的那一篇而忽视听其他组的。
张海霞:
高二必修的课堂,更多的关注学生知识点的习得与运用,随机转变课堂,也是对学生能力的考验。
苏丹青:
1、立足学情,一切从实际出发。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具体分析各班级的特殊性,探究符合班级实际的教学模式。最好的教学设计是适合我校学情的个性化定制,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2、张弛有度,把空间留给学生。要让学生充分地参与课堂问题的思考,除了创设合理的情境、设计有效的问题,还得给予学生更多的思维空间,相信他们!3、不断反思,学习永远在路上。一堂课的设计与打磨需要经过实践与思考的多次反复,不断探索不断调整不断反思,力求下一堂课会更好!
汪海飞:
今天早上第一节,我在高二(3)班上了一节语文课,课题是《项羽本纪》。这是一篇较长的文言文,是《史记》选读教材中的重要篇目,是指定教学篇目之一。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是掌握基本的文言字词知识、理解项羽的人物形象、掌握《史记》在刻画人物时采取的丰富多彩的手法。本节课是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主要是第一点,兼涉第二点。
我的教学设计框架是:第一,进行预习检测,选取较为基础和重点的文言字词进行现场问答,了解课前预习情况。第二,对于课前预习中字词和内容存疑的地方进行交流疏通,这样能够扫清基本的文言障碍,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这是本节课的重点。第三,从文章最后太史公的点评入手,分析项羽的人物形象。人物形象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英雄形象,主要表现在少年时胸怀大志、巨鹿之战中的英勇善战、作别虞姬时的重情重义;二是悲剧形象,主要体现在他个性的自负与自大,缺乏对全局的把握,对自己战败的困境认识不清醒、分析不理智。总结概括其形象为悲剧英雄。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
总结这节课,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改进反思。第一,教学设计不扎实、不全面。第二,教学语言不规范。第三,临场应变能力欠缺。昨天我已经将本篇课文计划的几个课时内容都备完了,认为已经对教学内容有了较为全面的把握。但对教研员听课有些紧张,想不好应该呈现怎样的课堂类型,是一步步疏通字词,着重解决“言”,再提升到“文”,还是站在一定的高度上,去呈现完整的有亮点的课堂。在两者之间犹豫徘徊,拿捏不定。在出现课件无法使用的状况时,我还能勉强镇定地临时转换成口头检测,后又发现学生的预习情况不太理想,我就担心第二个环节也没有开展的基础,慌了阵脚,教学思路出现混乱。临时删改了教学目标和重点,调整为带有针对性的理解课文内容,即进行人物形象的初步梳理。但对这种临时调整,心里并没有充分把握,精神上十分紧张,注意力比较分散,教学目标也就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教学语言多是临时组织,慌张中多次出现了不规范、不准确的问题。
教研员周老师给我提出了中肯的建议:根据文本特点选择课型;根据学情组织有效教学活动;多向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学习课堂教学机智。今后,我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首先,立足课本,将备课做得更加扎实、细致,做好整节课的教学设计,尤其要反复斟酌教学目标、重难点,精心设计教学问题。其次,规范好自己的教学语言,准确表达,建立良好的课堂环节的衔接。第三,建立规范的课型,从基础做起,将目标集中在课堂上,增强心理素质,一步一步将教学环节落实好。
王剑舞:
学业水平测试的课堂要兼顾应试目标与德育目标,将知识目标的达成融入生动活泼的课堂,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提高课堂的吸引力。指向目标的途径有很多,要在实践中不断筛选、优化,找到适合五中学情的方法,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刘国建:
交流与感悟:本课设计非常好,贴近学生的生活,以学生使用的“校园一卡通”为主线,全面复习了Access各个知识点,讲练得当,各环节过渡自然,课堂小测试及时检测,复习到位。不足之处在于个别知识点(如表之间的关联)应加强学生的体验。
感悟:本课准备得比较仓促,周一在老校区报废各类设备,下午3点左右急忙到新校进行准备,所以在上课时感觉还不够顺畅,有些课堂语言还需要“打磨”。关于本课的设计我以搬迁新校为话题,引入“校园一卡通”,再引入本节课复习的话题,复习分为四大块内容:Access基本操作、Access巩固提高、理论提升和课堂小测试,上课策略以“练+评”为主,其中评也以学生演示为主,辅以少讲,课堂效果大都在预设之内,其中课堂小测试超出预设时间,造成课堂小节与提升时间仓促。
附:教科院来校调研听课教师汇总
语文组:汪海飞,王晓蕾,陈强
数学组:查文达、芮明力、毕巧艳
英语组:王磊、蒋磊、周嘉慧
物理:沈 俊、沈惠梁
化学:刘振伟、于迎娣
生物:戴黎春、史晓瑾、姬晓芳
历史:薛海波
地理:张海霞、胡星荣
政治:王剑舞、苏丹青
信息:刘国建
体育:吴一斌、蔡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