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促进青年党员立足岗位、创优争先,推动学校党建“双培工程”开展,落实将骨干教师培养成党员、将青年党员培养成骨干教师的主要目标,12月6日,常州市第五中学党委携手常州市北郊高级中学党委举办了“同课异构各展风采”的校际研讨活动。我校组织“双培工程”培养对象与北郊高中青年党员进行同题异构。其中上午理科数学、物理活动在北郊高中进行,下午文科语文、英语、政治活动在我校开展。
本次活动以探讨教学模式,展示教学风格,打造高效课堂为目的。整个活动实施安排细致扎实:确定课题——同课异构——互动评课——总结反思,优秀青年党员教师积极参与到了各个环节的准备和研讨中,精心准备,认真磨课,谦虚反思,在各个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锻炼。
我校毕巧艳老师与北郊陆黎宇老师能够根据新理念进行教学,教学语言清晰、条理;教学过程自然流畅;能将数学思想有机融入到教学中,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我校沈俊老师与北郊胡金朵老师的物理教学课堂通过小组探究活动,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的多种能力。
我校语文组汪海飞老师与北郊卢曼曼老师,鞠俊老师与尤维迪老师分别执教了一节小说研读研讨课和诗歌教学研讨课。课堂设计切入点虽不同,课堂风格虽迥异,但是她们却都能用新的理念组织教学,课前认真准备,课堂上以生为本,积极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采取学生间研讨、师生质疑等方式,逐步引导学生关注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把知识的传授过程向学生自我构建过程转变,切实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渗透了情感价值观的教育。
我校蒋磊老师、周嘉慧老师、王磊老师与北郊杨昕怡老师、黄燕老师、闻凯老师都体现了青年党员教师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及好学上进的品质,从不同角度展示了个性英语课堂的魅力。我校苏丹青老师与北郊谭昆老师的政治课堂采用不同的建构模式,迥异的教学方法及手段,趋于达成相同的教学目标,给参加研讨的两校老师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同课异构,同放异彩。在这个平台上,青年党员教师们共同探讨了教学的艺术,交流了彼此的经验,共享了成功的喜悦。为呈现本次活动,党员们的各位导师杭琳、王颖、丁庆云、陈爱军、杨碧霞、盛红等老师与执教教师共同亲身经历了为某个未解问题冥思苦想,食不甘味的过程。经过前期的磨课指导,最后才能促使多维的角度,迥异的风格,不同策略在交流中碰撞、升华。
同课异构既有利于教师切磋交流、探讨规律、实现目标,又有利于教师各显本领、各展所长,还能让教学异彩纷呈、方式多样,是一种有效的新教学形式,能加强教学交流,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模式、全面深入地推进课程改革。相信在今后不断探索和进取中,一定能将我校骨干教师培养成党员、将青年党员培养成骨干教师,使我校教科研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金莹)
附:参与同题异构的部分老师反思与感悟
※鞠俊老师:我有幸能与北郊高中的尤维迪老师一起开展同题异构的课程教学。我们的课题是《青玉案.元夕》,在开课之前,我反复研究文本,在教学师父王颖主任的精心指导下,在语文组朱寅、金莹、王晓蕾等多位老师的共同帮助下,我得以顺利地完成本课教学。在此过程中,我进一步加深了对语文文本之外的文史知识的认识与把握,意识到了如何更好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听课过程中还从尤维迪老师优雅而从容的教态中获得了启发,可谓受益匪浅。作为党员教师必须要在“两学一做”的学习活动中明确自己的身份和定位,热爱自己从事的事业,勇于在“两学一做”的实践中探索突破,在突破中推进工作的崭新局面。
※汪海飞老师:刚开始知道要上这次同题异构课,我颇感压力。通过一遍遍的备课、试上、磨课,钻研教材、教学设计,现在感觉是收获满满。首先,因为颇感压力,所以从选课到备课、改课每一个环节我都非常重视,在反复打磨中感觉自己的各项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选择上《说书人》这篇小说,一开始是出于对小说的阅读兴趣,加上已经听过几节课,已经有了初步了解。但真正自己开始上的时候,才发现知易行难。首先这篇小说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我的解读要非常透彻才能进行授课,其次教学设计要非常贴合学情,才能有效展开。在开课之前,我遇到了很多瓶颈,例如:切入的角度、课堂重点的选择、导入的方式等。我和语文组的老师多次坐下来探讨文本,随着讨论的深入,我对文本的理解也在逐步加深,对于教学设计的问题也反复斟酌,在研讨中反复推敲问题的设置、环节的衔接。终于形成了较为完备、详尽的教学设计。针对我教学语言不准确的问题,我把每一句过渡衔接的话都写下来,自己默默说了很多遍,终于在教学语言上有所精炼。后来在听北郊老师上课时,一下子意识到老师的教学语言如果不准确影响多么糟,这或许就是角色转换之后看问题更有了切肤之感。通过这次开课,我对做一名合格党员老师也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体会。党员老师应该起示范带头作用,应在思想认识上加强对自己的要求,在教学研究上往更深的地方钻研。当然,除了要提高思想认识外,更重要的是行动力的贯彻。要做到这些必须沉下心来,扎扎实实提高教学水平,将“两学一做”中的“做”落地到实处。
※毕巧艳老师:在刚结束的双培工程开课中,我有幸到北郊高中开了一节课。记得初听到要到北郊高中开课时,心里非常的紧张,在课题还没有定下来时,我就联系了北郊的老师,当得知是圆锥曲线或导数的复习课时,更是忐忑。如果是开导数的课,我们学校还没有上过,我作为第一年上高二,还没有上过导数的课,习题课又怎么玩的转呢?当确定课题是圆锥曲线时,心里还有点小开心的。但是还没等我高兴完,就发现了,像我教的美术班和北郊理科班做的题目差别还是有点的,以我在我们这里的上法完全不行,于是我熬夜去做难题,选择合适的例题,确定复习的主题,备课组的刘光恒、韦理、蒋敏、蔡亚飞老师花了很多时间来讨论这节课,帮我磨课。带着准备的不充分的课,我进行了第一次试讲,结果非常不理想,自己也非常的沮丧,同组的老师们看我太紧张,不停的安慰我还帮我去选题目,还有陆云美、张志勇以及唐燕、陈静老师,找了很多资料给我,还给我提供思路,正因为有了他们的帮助,我才又找回了一点自信。周末,张志勇老师又花了一个晚上的时间帮我梳理讲课的思路,还将他以前的东西提供给我选择,真的非常感谢。有了数学组同仁的帮助,我在周一的试讲中进步明显,同组的老师又根据我上课的情况给我提了很多非常中肯的建议。12月6号,同组的老师又都调了课,陪我到北郊高中开课,让我觉得超级安心,上课的结果虽然未达到最理想的效果,但我的表现也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目标。相比北郊高中的老师,我们的侧重点不同,明显他们上的难度大,训练强度也比我们大的多。开课的过程虽然煎熬,但是也很幸福,不光是自己学到了很多东西,更重要的是我感觉到了数学组对于我的帮助,让我明白了我不是一个人在奋斗。作为一名党员老师,我也深感两学一做,关键在“做”,我将永远行走在奋斗的路上。
※周嘉慧老师:正式上完公开课以后,我请教了组里听课的几位老师,她们都给出了中肯的意见和建议。然而我并没有想像中的那么满意,觉得效果跟自己预想的还有一定的差距。经过反思,我总结了以下几点不足:整节课的内容还是偏多了一点。课件共26张PPT,包含了非谓语的整体复习,非谓语在高考选择中的应用,非谓语在语篇写作中的应用。虽然重点放在后两个内容上,但是由于前面的复习还是花去了一定的时间,第二部分也花去了大量时间,导致最后一部分写作的展示环节比较仓促。如果在备课时再将前面次要的内容删掉一些,效果可能会更好;整堂课自己说的比较多,给学生说、练习的时间不够充分。比如在给出例题时,往往匆匆询问学生答案,得知答案正确后就一掠而过,没有让学生来使用上课教授的方法对题目深入分析,或者急于给出自己的想法和思路,干扰了正常学生的思维过程,没有充分达到训练的效果。虽然在师傅陈老师和冯京通老师反复提醒后有所改进,但自我感觉还是做得不够到位,以后在上课中自己要努力改进,尽量把课堂还给学生,放手让学生来,不要什么都大包大揽;课堂气氛不够活跃。英语语法课由于术语较多,相对较枯燥,如果学生提不起兴趣,课堂气氛就会很容易沉闷。所以在课前要学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课堂上要会“煽动学生”,鼓励他们积极表现,让学生融入这个课堂,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来。作为党员教师在平常的生活、工作中做到自省、自警、自励,自觉践行“两学一做”,争当先锋表率,为党旗增光添彩。
※蒋磊老师:高中英语阅读课是比较好上又最难上的课型,好上是因为他被演绎了很多次,上起来比较保险,难上就在于因为上的人太多,确实很难有新意,特别是在同题异构这个大背景之下。本次我和北郊杨老师选择的课题为M10U4reading《Fighting against cybercrime》,课文难度比较大,话题对学生比较陌生,一开始两人都非常担心,怕“撞车”,然而在昨天之后,我们俩人用同样的思路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阅读课,彼此都觉得非常惊喜:我是以读写任务为导向的上法,对于文章的处理比较简单直白,为了最终作文的产出服务;而杨老师则是通过阅读策略对文章段落进行精细拆解,旨在提升学生把握文章细节的能力,最终课堂的效果都是比较满意的。通过这次双培工程开课,我对于阅读课型的理解又有了新的认识,也很感谢学校给我这次机会,希望能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努力,更好的成长起来。而作为一名党员,通过这次开课经历,我加强了师德修养, 自身的综合素质也得到提高。今后更要着眼党和国家事业的新发展对教师的新要求,坚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力争做一名讲政治、有信念,讲规矩、有纪律,讲道德、有品行,讲奉献、有作为的合格的人民教师。
※王磊老师:此次“双培工程”开课是我教师生涯中第一次正式公开课,一次难得的促进我成长的机会。课题为《牛津高中英语》模块二第一单元Project Telling about an unexplained mystery. 在选题和备课的过程中,我发现这个课题的任务“编撰一个神秘故事”很难在一节课的时间内很好地呈现。两次磨课过程中,英语组的老师纷纷出谋划策,给予我修改意见,包括教学环节设计、教态、语气、声音等等。最终的课堂呈现得到英语组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我感到欣慰的同时也增强了自信。与几位老师一起听了北郊闻凯老师的课后,我们进行了评课交流,获益颇多。闻老师的课件运用更为生动的呈现方式,整体思路开阔,同时很好地设计了情感价值的升华环节。开课结束,我深感强化专业能力不可闭门造车,多与同行交流借鉴,取长补短,方能成长!用行动践行两学一做!
※沈俊老师:这次与北郊高中的同题异构公开课,既是一次走出去的机会,也是一次难得的向同行学习的机会。最大的收获是将一个平时课堂上平淡无奇的课题——力学单位制,通过前期的充分准备,和北郊的同行一起将它演绎的丰富多彩。不仅让学生在课堂上收获了更多的内容,也给自己有了一个更高的平台。同时在评课期间,北郊资深教师的精到点评,同样令人受益匪浅,期待后期能有更多的类似的交流活动!“两学一做”,“学”是知、是内修,是基础;“做”是行、是外为,是目的,其关键在于知行合一、学用结合。
※苏丹青老师:群策群力,感受团队的力量。在备课的过程中,同伴们倾情参与,不断给我提供鲜活的素材;针对本课的重难点,大家进行集体讨论,寻求化解难点的妙招;在我思维受阻,无从下手时,也总能给我点燃灵感的火花。全组全程参与了我的几次试讲磨课,试了再改,改了再试。甚至,周六我们也通过电话,QQ等方式进行交流和探讨。他们的投入真的让我十分感动,我也丝毫不敢懈怠,确实是集体的力量推动我不断进步。辩证否定,交流与反思促成长学校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给我们创设了很好的平台。在经过自己的思考和实践之后,再去感受同行对这课的设计和把握,收获更大。谭老师的风趣幽默,从容淡定让我印象深刻,他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通过巧妙的问题设计,很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课堂上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也值得我学习。借鉴他人的长处,反思自身的不足,在实践中融合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两学一做”关键在做,从点滴小事做起,将系列讲话和党章党規融入平时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去,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