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人类的历史都是在嗅着食物的味道前行。
食物的味道是山的味道,风的味道,阳光的味道,也是时间的味道,人情的味道……
这些味道,已经在漫长的时光中和故土、乡亲、念旧、勤俭、坚忍等等情感和信念混合在一起,才下舌尖,又上心间,让我们几乎分不清哪一个是滋味,哪一种是情怀。
●我校毕琳老师获“粮安杯”食育征文优秀指导老师称号
【毕老师寄语】食物,忠实地记录着大地上的四季流转;当它通过一双双温暖的手,最终在你面前静静散发芬芳的时候,你能感受到来自人间最真实的烟火气;氤氲的水汽模糊了你我的笑脸,食物传递的真情却愈发清晰;你我所需要的——好好吃饭,认真生活。
●《思餐》——“粮安杯”食育征文比赛三等奖 作者:高二(6)班 王妍洁 指导老师:李瑞华
四十二年前,中国农田连续几年遭受大面积自然灾害导致全国性的粮食和副食品短缺危机,人们在思考如何吃饱,而今天随着即将实现的全面小康社会,人们在思考如何吃好。
自古以来就有诗人告诉我们要珍惜粮食,李白曾写过“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君子以俭德辟难。”告诉我们做一个君子要节约粮食;张碧的《农父》写道“运锄耕劚侵星起,陇亩丰盈满家喜”,它告诉我们每一粒粮食都来之不易,要珍惜;人们口耳相传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更是要我们吃完每一粒米。现在吃上一碗碗香喷喷的米饭是四十多年前普通民众遥不可及的梦想,那是一种奢望。那我们还有什么资格去浪费?
有一位鲐背老人来到超市,在大米区转悠了一圈,放心的走了。他时常头顶烈日,脚踩烂泥,手拿放大镜,在茫茫稻田中寻找着几株不育水稻。他就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从水稻亩产150公斤到如今的1006公斤,袁隆平功不可没。
但是在今天,随着网络平台的发达,“大胃王”“吃播”兴起。有的人为了在短时间内“博眼球”走红网络,干起了“吃播”,满桌的菜肴有的只吃一口,有的剩下大半。更有些人,给自己扣上所谓的“大胃王”的名号,利用一些技巧将食物偷偷倒掉或吐掉,让自己成为“大胃王”。这让国内那些还尚未吃饱的人,国外那些难民该如何是好。
再把眼光放到国外,想想那些埃塞俄比亚的孩子、阿富汗、叙利亚的难民,吃饱饭,吃得健康对很多人来说仍然是一个很大的问题。2020年初,新冠在中国及其他国家肆虐,为了阻断传染源,许多港口、铁路被迫中断,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任何一方的中断都有可能导致许多国家遭到困难。有些靠粮食进口的国家在这次疫情中受到了不小的打击。这让现在衣食无忧的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去浪费粮食?
2010年国家印发了《关于切实加强节约粮食反对浪费工作的实施意见》就开始号召我们节约粮食,再到2020年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印发《工作意见》看出在国家层面也在号召我们杜绝浪费,节约粮食。食堂、餐厅贴出了“节约粮食,适度点餐”的标语,有的餐厅推出了小份菜、半份菜,有的推行“N-1”模式,即八个人点七个菜。虽然有的制度可能仍然有些漏洞,但它们说明了节约粮食已经开始有了切实的行动。然而在个别学校却认识不准确、理解不到位,出现了要求学生“背诵餐歌打卡”“浪费一粒米做一道选择题”等现象,在防止校园餐饮浪费越走越偏。
我们应该怎样端牢中国饭碗,共筑全球粮安?我们要从自己做起,从节约每一粒米开始,在外吃饭时要适度点餐,不能应为撑面子而点过多的菜,吃不完的可以打包带走,在校园里,我们要杜绝形式主义,在自己节约粮食时也要提醒周围的同学珍惜粮食。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节约粮食,端牢中国饭碗,共筑全球粮安。
●《端牢中国饭碗 共筑全球粮安》——“粮安杯”食育征文比赛三等奖 作者:高二(9)班祝祥翔 指导老师:徐婕
古人云“民以食为天”。因此,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而言,粮食,作为人最基本的需求,其安全是必不可少的。
我国历史上经历过诸多饥荒,比如民国时期1942年河南大饥荒,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三年自然灾害”。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所以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尤为突出。如何养活几亿人甚至几十亿人,是我国历朝历代政府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粮食问题作为最基本的生存条件问题,一旦解决不好,就非常容易引起社会问题阶级对立等。而长期以来,无论是人民公社运动还是票证消费,其实都是在探索一条有利于或者说适合我国国情的粮食分配方式。
当然,改革开放四十年之后,杂交水稻的诞生和包干到户的生产模式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长期以来面临的粮食问题。现在人民群众已经从吃得饱到吃得好,人们越来越追求美食享受。但是,严峻的粮食安全问题,仍然需要我们重视。
什么是粮食安全?就是能够保障人民群众不管在任何时间任何情况下都能有足够的粮食可供购买。然而这一条1974年由联合国所认定的粮食安全标准在世界范围内却有许多国家无法完成。比如非洲萨赫勒地区,这个横跨整个非洲的打的去长期以来饱受饥荒折磨,在这一地带人均GDP极低,而且恐怖主义和极端宗教主义盛行。另外中国的邻国之中也有不少粮食危机国家,印度和孟加拉虽然都拥有一定数量的水稻田但是饥荒问题依然突出。
更何况我国的粮食虽然已经实现了自给自足,然而在一些领域我们仍然需要进口解决,比如大米和玉米。中国同样也是巴西阿根廷等产肉大国的一大海外客户。就国内现有的养猪场和肉类加工厂而言,我国的肉类消费情况远超过我国自己生产的肉制品。而最近由于新冠疫情导致的各国粮食减产和限制出口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的粮食价格。而且我国的粮食浪费情况触目惊心。尤其是诸如自助餐厅等,不仅花费不菲而且浪费严重。
诚如前文所讲,今天世界已经是一个“世界市场”。中国的粮食安全绝对不仅仅取决于我国自身的发展,而是取决于世界。换言之,由于到现在为止联合国依然没有建立一套有效的世界范围内的国际粮食安全机制,因此一旦世界性的饥荒爆发每一个国家都不能独善其身。这不是危言耸听,近年来越来越多研究表明,地球土地盐碱化和大气圈内气温升高将直接影响粮食生产。而且在粮食危机的影响下越是人口大国就越难独善其身,因为人口基数大就意味着粮食问题一旦发生就肯定是短时间内无法解决的大问题。
所以我国的粮食还绝对谈不上“安全”二字。未来所谓人类命运共同体是肯定会实现的,因为人类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的发觉只靠一国或是一个民族一种信仰一种宗教是绝对不可能撑起完成人类命运共进步的大任的。而一个团结的人类首先要解决的就是粮食问题。而不仅仅发达国家之间,就连发展中国家之间在粮食安全问题上都存在有很大的不同。
解决粮食问题其实并不是事不关己的事情。比如每天少浪费一点粮食,要知道一块牛肉汉堡的牛肉的生产是以砍伐掉五十平方米的森林为代价的。同时像由粮食引发的相关产业,如包装品制造业一次性筷子制造业等等都在对世界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端牢中国饭碗共筑全球粮安,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一个我们要从生活中每一个细节做起的要求。因为小到每个人,大到整个人类社会,其实都与我们息息相关,将自己置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之中,节约粮食,从你我做起。
●《风吹稻花香两岸》——“粮安杯”食育征文比赛二等奖 作者:高二(7)班查鼎 指导老师:石文珍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当这熟悉的旋律响起,一幅秋收的美丽画卷便浮于脑中。
“禾下乘凉梦”“杂交稻覆盖全球梦”,这是袁老的两个梦想,他用行动不断向梦想靠近,不断为了全球的幸福努力。这两个梦想有千千万万人亦在努力着。
“洪范八政,食为政首”。粮食自古以来便是政务之本。只有将饭碗端在中国人自己手中,才能保证社会大局稳定,才能在世界立得住脚。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今年更是储备量最丰富的一年,疫情、汛情并没有把我们打趴下。在特殊情况下丝毫不慌,这便是粮食给予我们的安全感。今年是全面小康的决胜年,粮食问题是头等大事。“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兰考、“凤凰三点写春秋”的常熟蒋巷、“精准扶贫结硕果”的十八洞村、“农业休闲一体化”的武家嘴村……当年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到如今家家户户能吃上热腾腾的饭菜,这是新时代中华梦的艰难实现和华丽展示。牢握饭碗不是口号,与盛世时代相结合。在领导人的正确带领与人民的创新思想下,中国的粮食只会越产越多,国际地位也将越来越稳。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我国是人口大国,对粮食安全的危机意识不能少,要时刻牢记农民的艰辛:小麦制成面粉,紧磨粉就要十道以上工序;稻子从种植到成熟,需90~125天;一些酱油的酿造,要六个月以上。我们每天吃的食物都是农民日日夜夜、不辞辛劳换来的,我们要对得起他们的辛勤付出。习近平总书记也制定了不少惠农政策,鼓励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陶行知曾说:“我们要常常念着农民的痛苦,常常念着他们想得到的幸福”。要做个有同理心的人,时刻紧绷粮食安全这根弦,不能辜负了他们的汗水。
“聚餐为乐,以俭为荣”。聚餐是中国人情感交流的重要方式,随之而来的“面子文化”却成为了中国人浪费粮食的重大原因之一。周恩来要求:“一切招待必须是国货,必须节约朴素。切忌铺张浪费,有失革命精神和艰苦奋斗。”而我们如今的暴殄天物是有违革命精神的,疫情的爆发便是大自然对我们的惩罚。朱元璋规定宴席四菜一汤,毛主席在经济困难时主动降低生活要求……节约粮食是中国的传统美德,是我们应当弘扬的。握紧中国饭碗,不把丰收当作浪费的理由,让节约粮食成为实实在在的行动。
“百川归海,众生向阳”。世界是个整体,国家间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全球粮食危机报告指出》:2020年将有1.3亿人陷入粮食危机。大为比斯利警告说:“世界需要采取行动,否则这将成为一场人道主义和粮食危机的灾难”。种种数据表明,全球粱粮安十分脆弱。在习近平的带领下,中国不断参与世界粮食安全治理:一带一路、中非合作论坛、南南合作……我们在力所能及的维护世界粮安。反观某些大国的霸权行为,中国又在世界圈了一波粉。粮食安全需要各个国家负起责任,需要全球人民心往一处使。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
●《四食烟火》——“粮安杯”食育征文比赛一等奖 作者:高二(11)班王雨梅 指导老师:毕琳
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
不论是清甜味美的糕,还是香郁味浓的茶,不论清脆可口的蔬菜,还是醇香汤浓的鱼肉,都是如今人们追求舌尖的“灿烂烟火”。
猗猗嘉禾,今盈我仓,粮丰农稳,盛世安康。
从刀耕火种时起,人类的命运就与粮食有关,因而有“民以食为天”。
民,民生,是中国几十年岁月里亘古不变的话题。从土地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三权分置,都增强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因而,人民也从吃不饱到吃得好,从追求食物的供给满足到品质要求。
岁月在更迭,时代在变化,人民在奋斗。曾经面对沉寂的亘古荒原,时代动荡,只能指天问地中国人谁来养活?而如今仓廪实,天下安,我们脚下的土地也方亩成田,茂林成网,碗中装满了中国粮,风吹华夏麦浪的声音也响彻了整个世界。
科技为翼,心之所往。前辈奋斗,今人追行。
二零二零年十月十日塔克拉玛干沙漠海水稻再获丰收。或许这是过去都难以想象的,在重盐碱土地上能够生长出一片片金灿灿的水稻。而这喜人的结果,离不开袁老团队每一次的弯腰查看,每一次的重新试验,每一次的改变创新。正因为有这群科研人员,正因为他们的科研奋斗,让这片沙漠也拥有了生命的模样,让中国人民的粮食丰收更上一层楼。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暮烟沉沉,夕阳西下,劳动者带着灰黄的草帽,胳膊上套着防水袖,在两千多米跨度,三千七百多级的梯田上往来。深绿浅绿,纷纷杂杂,远远望去好似一幅山水田园画,滴染了他们几十代劳动者的汗水,耗费了他们数辈人的光阴,这是哈尼族人一千三百多年来生生不息的杰作。
在中国的广袤土地上,有亿万农民在防控疫情之时保住春耕,在各个时节之际抓紧生产,用汗水浇灌田野,成就了收获,端牢了“中国饭碗”。他们,就是顶住压力,夺取丰收的平凡英雄,相信未来,中国人的饭碗因他们能端得更稳更牢。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先辈们敬粮食若神明,不容丝毫亵渎。恍若粮食也有了生命,他们尊重粮食,敬畏粮食。而当代的人们都能做到了珍惜粮食了吗?依靠钱财随意浪费粮食,为满私欲随意铺张浪费,这样的行为如何对得起劳动人民,如何对得起粮食本身。 何况,当今世界疫情的阴霾还未消散,全球粮食紧张,端牢中国的饭碗更加重要。
诚然,那颗颗饱满的米粒,那一片金黄的麦地,首先是为了满足所谓的口腹之欲,然后更可领悟的不是粮食于我们精神的“烟火”吗?中国因为粮食有底气,说话才更有底气。
守好中国粮库,共筑全球粮安。与粮食同行,共行岁月。
如今,四方天地,桂香四溢,端一碗吃食,享岁月烟火。
【结语】
食,在中国不仅有着“以食为天”的自然意义,也有着“以食为纲”的政治文化意义,更是中华礼仪的发轫之作。中国饮食正是通过它一日三餐的日常教化,把中国人形而下的物质生活和形而上的精神文化聚在了一处,也把中国人聚在了一起。因为有这些食物,因为有这种味道,当下的我们与历史、与祖先,有了穿越般的勾连,能感觉到味道传承中的血脉相通。这些在人们的唇齿间鲜活流转着的、带着人间烟火气的味道,就是真正传承的味道。
以食育人,品味人生;以文化人,记录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