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校园动态>>校园新闻>>文章内容
汇秀·青年智库‖强命题能力 谋奋进新篇——文综组、各教研组线上研修活动
发布时间:2022-04-11   点击:   来源:教师发展处(原创)   作者:顾琳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肩负重任。为加强对高考命题改革的研究,引导广大教师清晰命题方向、深入研究命题技术、进一步提高科学命制试题能力,全面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4月8日,学校“汇秀·青年智库”文综组及各教研组借助网络直播平台线上认真学习了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朱志平为大家带来精彩讲座——《考试命题改革:理念与技术》。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朱志平院长结合当前考试命题改革大背景,指出考试命题不仅能够引导教学,还能够引导学生学习,是教学检测与评价的重要手段。朱院长强调广大教师要重点关注考试命题改革,并从“考试命题改革的现状与要求”、“影响试卷、试题质量的主要因素”、“提升命题水平与质量的思考”三个问题着手对考试命题改革进行了深入探讨。

  紧握时代脉搏,勇担教育使命。朱院长向大家介绍了考试命题改革的现状,考试命题改革是大势所趋,不仅我国高度重视,颁布各项政策文件,国际上也在启动新一轮的改革。他明确指出考试命题的导向正在由考试转向立德树人,考试不仅是解答问题,更是学生完成一次作品的过程,是教育的过程。同时核心素养的提出和能力内涵的变化对教师进行试题命制也是巨大的考验,而当前命题水平、试题质量仍存在较大提升空间,这些都对教师和命题人员提出更高要求。考试命题改革是教学改革的一个部分,教师应当重点关注深入研究,不断提升自我命题水平,做到改变固化的形式,更加开放化。

  “想要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教师的知识积淀中蕴含着、塑造着学生的无限可能,都说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在探讨影响试卷、试题质量的主要因素时,朱志平院长明确提出教师是最重要的因素,为此他从五个方面对教师提出了要求:第一,教师要利用好命题多维细目表。一个规范、科学的命题多维细目表不仅仅是规划、蓝图,也是促进反思、评估的工具,朱院长向大家展示了两种框架以供思考,建议教师在考试命题前制定好命题多维细目表;第二,进一步规范题型设置,依规创新。题型不能固化,需要创新,但同时要相对稳定,没有相对稳定的题型,无法创新。朱院长分别从单项选择题和非选择题设计两个方向出发,结合具体范例,详细论述了命题设计的要求;第三,注意试题的能力要求。能力即认知能力,他认为考试命题的过程,是引导学生完成一个作品的过程,考试命题的最终价值导向是展示学生的水平能力。他要求各个学科都要研究相关测量目标和培养能力,同时给大家介绍了预判能力、行动能力和反思能力这三方面能力;第四,注意试卷、试题的难度。朱志平院长详细阐述了影响试卷、试题难度的因素以及目前部分地区出现预测难度和实际难度相差过大问题的原因,要求命题人员和教师做到难度控制合理;第五,关注试题四要素:立意、情境、任务、答案。这些是提升命题技术水平的关键点,尤其要关注情境和任务的匹配性、关联度。

  百尺竿头思更进,策马扬鞭自奋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朱志平院长呼吁广大教师要不断学习,重视自身命题能力的提高。为此他提出了一些关于提升命题水平与质量的思考:要关注学科本质和关键问题。做学问,要在不疑处有疑;做人,要在有疑处不疑。对学生来讲,一切的发现都是发明,要引导学生不要迷信权威,去大胆的质疑和探索,不做“小绵羊”,做到增强个人与社会的福祉;要关注社会热点与学生的生活,不论是平时考试还是高考都要如此;应当提升评测素养。考试的过程是学生发挥潜能的过程,命题的过程也是理解考试、理解学生的过程,教师和命题人员要厚积薄发,努力提升评测素养;努力完善命题与研修制度,考试命题需要整体思考,不是简单的布置任务,要将其转变成大家研究的过程。让广大教师参与进来,以老带新、新老结合,用制度保障考试命题与教学的同等重要性,使二者相辅相成。

  最后,朱院长指出命题与作业设计、教学方式转变一样,是无止境的探索过程,希望大家一起研究考试命题,转变命题理念,提升命题技术,共同努力,共促成长!

  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广大青年教师更应该紧跟发展步伐,讲好时代话语,不断创新教育理念,努力促进专业成长。通过今天的培训,文综组的青年教师们一定对考试命题改革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自身命题能力有一定的提升,相信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他们势将奋楫笃行,砥砺向前,和五中一起携手奋进,共创新篇!

撰稿:章则宸 图片:各教研组 审核:金莹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第五中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 常州市钟楼区茶花路6号
    联系电话:党政办公室:0519-86850302 校长室:0519-86853680   服务、咨询、建议邮箱:czwzdzbgs@126.com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