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高三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我校与常州市第三中学,常州市戚墅堰高级中学,常州市新桥高级中学组织了四校联合教研活动,并于10月12日在常州市第三中学开展了围绕“高三人文地理与区域地理融合”的同题异构课。
常州市第三中学的武晨旭老师,围绕全球变暖与国际合作展开课堂,从最近发生的国际热点事件导入,逻辑严谨,过渡自然。在讲授碳循环知识时,融入跨学科思想,巧用化学方程式,引导学生关注碳元素的转移。在学生展示环节,结合信息技术,通过IPAD和一体机智能交互,学生现场拍照上传答案,提升了课堂效率。最后落脚点回归到了常州本土新能源企业,贴近学生生活,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地理,激发了学生的家国情怀,提升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常州市第三中学 武晨旭
接着,常州市第五中学的朱爱菊老师,从9月份习近平主席的跨国友好交往导入新课,从哈萨克斯坦的区域地理入手,借助中哈合作过渡到本节课主题之国际合作,整个过程充分体现了地理核心素养,将新课程要求中的“区域认知”落到了实处,采用热点时事做案例分析,锻炼了学生的读图、分析、归纳能力,有效提升了学生的“综合思维”。授课过程中穿插了大量的真实案例,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运用地理知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符合新高考的要求。
常州市第五中学 朱爱菊老师
从近几年的高考命题趋势来看,高考并不回避热点,只是考查手法灵活以及出其不意,对热点问题的储备,可以帮助考生们在考场上更从容的应对新的问题情境,在问题理解上更胜一筹。同时,朱老师还注意培养高三学生的解题思维,并对学生规范答题做了响应的指导,总体来说,这是一节非常务实的课。
评课环节先由执教教师分享教学设计意图、收获及反思,再由四校地理老师进行评课指导。在良好的研讨氛围中,四校老师进行了深度的交流,肯定了这次课的亮点,也对该专题进一步优化给出了中肯的建议。本次教研活动不仅帮助四校老师共同提高,而且很好地推动了参与其中的青年教师的成长与进步。
“水本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本次同课异构活动为四校教师搭建了展现风采、超越自我的交流平台,也给我们今后教学努力指引了更明确的方向。两节课的课堂展示,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对优质课堂的震撼,更是对核心素养导向下地理课堂教学的思考。相信我们每一位地理教师都能以此为契机,在“双减”背景下不断研究新课标和新教材,落实新理念,聚焦核心素养,构建高效课堂,让我们一起向更优质的课堂进发!
(撰稿: 张海霞 摄影:鲍琳 审核: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