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2017 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指出,英语作业的设计是英语教学中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在进行英语作业的设计时,教师应该将作业设计与具体的课堂教学目标相结合,并通过作业设计来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高中英语作业设计要改变传统的作业模式,把形式单一的作业变成具有具有趣味性、差异性和体验性的个性化作业。
一、当前高中英语作业设计的现状
(一)作业形式单一
大部分英语课后作业布置都是基于学校统一订购或编写的教辅,以高考考察内容和题型为指向,让学生完成规定任务,如阅读理解、完型填空、七选五等。课后练习也会融入课堂所学教材中语法、单词或句式等基础类知识,设计语法填空或翻译句子等题型,但仍是高考导向型作业。部分教师会布置少量口头作业,但也仅限于课文或重点词汇背诵,形式单一。
(二)作业层次不足
受高中学校教育的班级规模和教学模式影响,为了方便课后作业上交和批改,任课教师往往给班级全部学生布置一致的课后作业。这样“一刀切”的课后作业设计不能充分考虑班级各层次学生的个人学习水平,剥夺了学习层次高同学的学习探索欲,同时也削弱了学习层次低同学的学习兴趣。
(三)作业数量较大
在高考指挥棒下,“题海战术”俨然成为英语课后作业设计的主导原则。学生每天机械性练习各类高考题型,尤其是复习阶段的海量专题练习使得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逐渐丧失。这种战术这显然不符合双减政策下高中英语作业设计原则,也不能培养学生高中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四)作业评价缺乏
英语高考题型基本上都是客观题,在英语作业反馈过程中,教师基本上会针对学生的课后作业正确率进行批改或打分,甚至少部分老师不能完成批改任务,课上直接评讲家作。部分教师由于同时担任多个班级的英语教学任务,无法实现对每名学生实施针对性精准反馈及评价。因此,课后作业的评价及反馈并不充分,学生很难获得有针对性的反馈。
二、优化高中英语作业设计的策略
(一)组织“文学圈”阅读小组
高中英语阅读能力的提升仅靠教材和习题的阅读量补充是完全不够的,英文原著文学作品的阅读和赏析能帮助同学们提升阅读兴趣,丰富语言表达能力。“文学圈”阅读小组一般由 4 —5 人组成,组内成员承担不同角色,如discussion leader、summarizer、culture collector、word master和passage person,并完成不同的任务清单。在阅读过程中,学生根据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进行独立阅读,做好读书笔记完成阅读任务,并定期与其他组员进行交流和分享。在小组完成了自己的阅读任务后,任课老师可以在班级范围内定期开展文学阅读分享活动。Great Expectations和The Old Man and the Sea等与教材话题相关的文学作品或者欧·亨利的特色短篇小说等都可以作为学生阅读材料,帮助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去理解、欣赏和剖析文学作品带来心灵震撼和思维启发。
(二)创建思维导图阅读模式
《课标》指出,教师要善于利用多种工具和手段,如思维导图或信息结构图,引导学生通过自主与合作相结合的方式,完成对阅读文本信息的获取与梳理、概括与整合、内化与运用。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在阅读教学预习阶段或读后巩固阶段布置思维导图作业,帮助学生从宏观上把握文章的框架结构和逻辑关系,提高阅读理解的广度和深度。
(三)利用应用程序拓展学习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各种在线语言学习平台和应用程序层出不穷,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已成为语言教学的一大趋势。教师课后作业设计借助一些英语学习软件,如趣配音、百词斩、China Daily等布置周末英语听说或背诵任务,这样学生可以经常接触到纯正的英语新闻和紧密结合时事热点的英语阅读素材,最大程度的拓宽了学生语言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提升了读写作业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四)开设课堂展示表演环节
牛津译林版新教材中阅读本文包含大量的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节选,将阅读文本以角色扮演的形式呈现到课堂中来有助于提升学生研读文本细节的兴趣,同时表演的形式也深受学生欢迎。如选择性必修四Unit 1的阅读文本After Twenty Years,学生在准备角色扮演Bob和Jimmy的过程中无形的把学到的语言知识和技能综合运用起来,这样的表演不仅能提升学生口语表达能力,还能激发学生团队配合能力及语言表达兴趣。同时,通过课本剧的排演,学生的文学艺术鉴赏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得到提升,使他们更好的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有助于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
反思
在当前双减政策下,减轻学生学业压力的同时需提高作业设计的趣味性及高效性,注重活动作业和书面作业的均衡和标准量化评价表的制定。作业设计的优化能为学生提供适合语言学习能力发展的机会,帮助学生摆脱机械的、枯燥的题海。教师应从多角度,学生主体出发,让生动有趣的课后作业为学生提升英语学习做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