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28日上午,由常州市教育局办公室(信息处)副主任水虎远、常州市教科院教育技术中心副主任徐展、常州市数学教研员顾俊、常州市新北区教师发展中心主任张石磊组成的市信息化项目视导组,来到我校实地调研常州市教育信息化建设项目——“教育技术支持下的高中数学深度教学实践研究”。
视导组专家首先走进高三16班教室,观摩了张志勇老师开设的一节小专题复习课《从直观想象到运算抽象:立体几何中的截接问题》。张老师从最近南通一模试卷中的立体几何填空题出发,借助GeoGebra软件进行直观演示,在帮助学生构建整体印象的基础上,通过截面形状的不断追问,建立空间图象与截面图形的动态关联,在抽象出数学模型后再进行运算刻画,从而凸显立体几何问题中的数学思考。通过多面体的截面问题、多接球问题、多项选择综合题等三个层次的演练体悟,让学生真正掌握“直观感知(识图)→操作确认(画图)→度量计算(算图)→思辨论证(证图)”的一类问题处理方法。
接下来,在蔡亚飞、张玉、赵越、郑纪文等老师的介绍引领下,视导组走进“融创·臻数学”课程基地现场察看。这里既有GeoGebra、几何画板、TI图形计算器、HP图形计算器等数学学科软件设备的赋能应用,也有zSpace虚拟现实设备、各类传感器、创新者系统等的探索突破;既有数学写作社团、数学建模社团、数学探究社团等活动体验场景,更有融入日常教学的常态化课程资源展示。“一空间、两平台、三应用、四课程”的场域空间的创建,为高中数学深度教学的实践探索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蒋敏主任在主题报告《融合现代教育技术,创新数学教学形态》中,从课程基地的模型建构、教学环境和探索实践入手,重点介绍了项目组在探索可视常态教学、深耕可视情境设计,深度课程融合应用方面的实践探究和教学成果。信息技术赋能数学教学,可以体现在创构多元表征互动可视的学习环境上,体现在数学阅读(输入)→数学思考(加工)→数学表达(输出)全程实现中,体现在抽象的数学与生动的现实间的真实联通中,从而在改造数学内容、改善教学形式、改进学习行为中真正推动数学教与学的变革。而“看见不可见,让数学教育更加平易近人”的教学主张,正可以推进数学可视化教学新形态的真正构建。
项目视导组在给予充分肯定的同时,更对项目的后继推进给出了中肯建议。
顾俊提出,要着力思考信息技术与课堂、课程融合的路径策略,特别是厘清技术于学科素养提升的支持点,建议将教研组的骨干教师分组分层,找寻感兴趣的主题模块,进行有分工有合作的系统开发和追踪研究。
张石磊认为,教育中的难点突破、门槛跨越都需要有技术工具的支持,需要将资源编译好,形成学习支持序列,让课程包落地,以体现“好用、实用、适用”。
水虎远强调,国家级信息化教学实验区(常州)的推进重点在教学实践的研究,特别是对教学关键点的支持,今天的研究课就是一种好的示范,后面要在课堂实践的基础上凝炼出数学教学模型。
徐展提出,项目研究要着眼于提质增效、促进变革,用可视化的方式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是一个好的设想,后继研究要着重于从案例到模式的推进。
技术赋能为数学教与学的改进提供了无限可能,也让我们的数学课堂焕发应有的魅力.常州五中数学教研组将以“融·创”数学课程基地为依托,以现代教育技术的融合应用为切入点,开展持续的探索和实践,我们期待数学教育的意义更好地在课堂上彰显!
(撰稿:张志勇 ;摄影:赵越 芮明力;审核:金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