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23日上午,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第十三期课题《可视化视角下高中数学阅读与表达教学的实践研究(2019JK13-L106)》的结题鉴定会议,在学校汇秀楼610会议室如期举行。
课题主持人张志勇老师从思路解读、历程回顾、成果收获、研究展望四个维度,首先向课题鉴定组的专家们详细汇报了课题研究情况。在报告中,张老师从介绍“融创•臻数学”课程基地的建设情况着手,点明课题与基地的高度契合性,强调课程基地的建成运行,既展现了课题研究的实践成果,也为课题研究的后继推进提供重要支持。在思路解读模块,张老师回顾课题研究的初衷,是为了寻求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实践路径,也是可视化教学研究的接续推进。在历程回顾模块,结合课题研究内容的展开和节点事件的回顾,突出课题的行动研究和实践研究属性,即:从思考到实践、明晰研究方向,从课例到课程、创新课程资源,从研究到影响、建构全新形态。在成果收获模块,以数学探究活动课《圆的切线与切点弦》的教学设计为例,介绍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基于可视化技术开展数学阅读、思考、表达的融合教学,并结合“看见不可见,让数学教育更加平易近人”教学主张的解读,展现课题组在理论和实践方面所取得的主要成果。在研究展望模块,不仅有课题研究中短板和不足的反思,更有持续跟进的思路和策略。
专家组在细致审阅课题结题报告以及佐证资料后,对选题的价值意义、过程的扎实推进、成果的详实丰硕等均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就课题的梳理完善、后续的跟进深化提供了方向建议。
五中教师发展处金莹主任以为,数学阅读表达的教学研究,可以借鉴语文学科的做法,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突出文本内容的信息提取,事实上语文学科也强调思辨性阅读、批判性思维,语文和数学可尝试跨学科融合。
省常中周健老师提出,面对三新背景下的情境化试题,如何提升学生的数学阅读理解能力是摆在数学老师面前的重要课题,所以本课题的研究有着很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平常教学中强调的“数形结合”很是宽泛,而在可视化技术视角下引申为“取势、明道、优术”可以帮助孩子们厘清思路、明晰步骤;即便是解题教学,也需要构建模型,可以在目前课题框架下按年级开发一些有针对性序列化的课程资源。
常州教科究院规划办副主任黄天庆博士认为,报告条目清晰,能扎实推进课题研究工作并取得丰富的研究成果实属不易。后面要变实践为实证,在数据、故事的基础上,尝试评价数学阅读写作教学,评价学生的发展,评价老师的,需要下力所开发相应的评价维度表,界定不同水平层级的阅读写作水平,真正推进教学评一体化,这样的研究更有意义。
常州市教育学会龚国胜教授指出,本课题选题有自己独特的思考,既是对前面课题项目的跟进深化,也是对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实践回应,从学生视角用可视化的方式学习抽象的数学,也有重要的实际价值。课题研究的跟进重在细化深挖,可以考虑将阅读、表达的内容分类,不同类别的内容怎么阅读,在分类推进的基础上形成差别化的教学策略,这样的研究更有应用价值和指导意义。
常州教科究院规划办主任、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王俊博士指出,课题的研究方法比较规范,两轮的行动研究切合中小学科研的特点,课题成果丰富,不仅有论文论著,而且有幅射推广,省中、田中、五中三校的联动共享确保了课题研究内容的多元化和对象的差异性。后续研究要重视对学生的方法指导和研究变量更为具体的设置,重要的是学生获得了怎样的发展,同时要关注研究内容的系列化,不同年级的学生思维水平有差异,于是我们的教学指导也应有相应的变化(教与学相适应)。
从2019年8月到2023年3月,三年多的课题研究,从课例到模式、课程,从思考到阅读、表达,我们始终行而不缀。课题结题不是终点更是起点,我们坚持专业的探索!相信时间的力量!更相信团队的价值!
(撰稿:张志勇 摄影:蒋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