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校园动态>>校园新闻>>文章内容
深学细悟全会精神,凝聚奋进磅礴力量
发布时间:2024-12-25   点击:   来源:党政办公室(原创)   作者:鞠俊、褚今、郑兴豪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12月2-5日,常州市第五中学诚正、诚谨、诚和党支部分别组织召开了“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交流研讨会”

  会议采取集中学习和交流研讨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党员教师深刻领会和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鲜明主题、重大原则、重大举措和根本保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诚正支部会议.jpg

  诚正党支部全体党员教师表示,要把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政治任务,坚持先学一步、深学一层、多悟一分,全力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在教育教学中一贯到底、落地生根。

  ●诚正党支部  魏金龙

  学习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之后,我深感责任在肩,使命光荣。我们党员教师更要聚焦创新素养和创新人才的培养,立足学生起点,整合教学内容,拓宽教育视野,提升教学智慧,从传统的“育分”向“育人”转变,从“解题”向“解决问题”转变,从“学科知识”向全面提升“核心素养”转变,突出综合性和实践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将认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将德育教育与学科教学相融合,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

  ●诚正党支部  石文珍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总书记从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等方面深刻阐述了教育家精神,为教师提升教书育人能力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把教书与育人、言传与身教结合起来,循序渐进引导学生成长;要将习近平文化思想贯穿于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全过程,让以文化人与立德树人同向而行,培育向上向善向美的校内文化生态。

  ●诚正党支部  姜燕

  作为人类知识的重要传播者,我们教师要践行终身学习的理念,守正创新。终身学习不仅仅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对知识的无尽追求。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是教师站稳讲台、教书育人的根本。我们应通过学习加强自我修养,提升“经世致用之学”,向人民学习,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中保持敏锐的时代洞察力。

诚谨支部会议.jpg

  诚谨党支部书记陈静向全体党员介绍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背景和意义,强调了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她指出,全会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会议,其精神对于指导我们今后的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会上,郑兴豪和郑云鹏老师发表了自己的学习感悟。他们从教育行业的角度出发,认为全会精神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作为党员教师,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自己的力量。

  校党委书记丁志伟强调,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站位和思想觉悟,将全会精神转化为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实际行动。同时,他也鼓励大家要勇于担当、积极作为,为学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诚和支部会议.jpg

  诚和党支部全体党员教师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进一步增强了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许梦老师从教师责任出发,强调教师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应该要以更高的政治站位,将全会精神融入到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助力学生全面发展,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彭生萍老师则从实际教学出发,指出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深感责任重大,在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后,更加明确了自身在教育改革中的担当,要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

  通过本次交流研讨会,常州市第五中学全体党员教师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进一步增强了党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撰稿人:鞠俊、褚今、郑兴豪)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第五中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 常州市钟楼区茶花路6号
    联系电话:党政办公室:0519-86850302 校长室:0519-86853680   服务、咨询、建议邮箱:czwzdzbgs@126.com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