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开题论证会议
 
发布时间:2015-12-03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张志勇

“基于核心素养的普通高中学校课程开发研究”开题论证会议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课题开题报告)

时间:12.3(周四)下午13:30

地点:信息楼四楼会议室2

参加人员:专家课题组核心成员、全体教研组长

记录:戚逍逍

第一阶段:课题陈述

刘隽:课题陈述

一、课题研究背景介绍(略,详见开题报告)

二、课题研究的总体目标

从“知识核心时代”走向“核心素养时代”(略)

“素养”和“核心素养”的概念(略)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剖析

1、核心素养的三维框架(略)

2、重点内容(略)

四、课题研究的路径思考

1、课题研究技术路线(略)

2、总体时序进度安排(略)

3、学期研究初步规划(略)

4、预期研究成果(略)

第二阶段:专家点评

龚国胜:

重点资助课题一共14项,五中有两项,说明五中的课题研究发展现状。

王俊博士:

核心素养是国际上的热点话题;把我们原本的三维目标整合起来,代表着新的教育发展方向。

文献综述研究是概念界定的第一步,课题用了这些框架,可见文献研究是到位的,成员的安排也很详细,课题阶段计划合理,和新校建设结合起来,五中科研基础发展较好;

建议:

1、核心素养分为两类:通识性的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两类是不同的,研究过程中可以进行一些区分;

2、研究取向上:从研究发展的角度看,现在更多强调不用别人的理论,是在积累大量实践经验和资料的基础上建立模型,对于学校来讲,后者更适合一些,在资料基础上建构新的理论模型,这就是创新之处。

李令永博士:

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的结尾年,这个资助课题是放在“普教”里申报,选题是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是试图攻破的突破口。

几个想法:

1、“核心素养”要把课程开发的概念再界定一下,从课程体系、门类的重新架构,学校的活动课程是否类似于校本课程还是学校活动?基于核心素养重新架构课程的时候,对国家课程要求和目标要有一些特色化、校本化的变化,对“课程开发”这个概念要进一步阐述。

2、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和学科发展的核心素养,从国家课程角度,是对学科发展的重新架构;从学校课程角度,是对学生发展的重新架构。

3、研究内容里“知识向能力向素养”的转变,在具体展开时,可以考虑一下,相互之间不一定是递进上升关系,可能是一个更为复杂的多重关系。

4、对模式架构不太理解(解释和对话)

龚国胜

这个课题比较有前瞻性,以往课程是按三维目标编写,后面的课程将按核心素养目标编写,因为三维目标在实践过程中是割裂的,现在希望通过“核心素养”的提法把三维目标有机地整合在一起。

1、对核心素养,不同的国家和专家有不同的定义,但有相同的要素。

在建立或建构核心素养的模型时,还要推敲模型的要素,不能完全按照国际上的一些提法,尽可能地与我国想建构的核心素养一致起来,还需做一些文献方面的研究,使之更科学,更符合我国培养学生的目标和实际。

2、不能单纯地从能力的角度,品质+能力构成完整的素养

3、标题中“学校课程”的概念,除了国家课程,应涵盖校本课程,这个维度的划分要思考,这个工程比较庞大:一方面是核心素养目标下将课程引向这一方向,要努力把核心素养落实到备课、上课的具体行为中,重新思考我们的学科教学,既要考虑超越学科的共同素养,还要考虑学科内的核心素养,这是对国家课程的二次开发,至少备课本里要有核心素养的体现;第二方面是学校课程里涵盖的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开发也要考虑到核心素养,以往更多考虑学生兴趣、特长、资源等,而现在开发的课程要考虑新的培养目标。

4、不同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策略是不一样的,要使之系统化。

5、内容设计得很完整,没什么需要补充,如果能都落实到位,就非常好。进一步的细化,落实到学科,还需每个老师的具体实施。

沈斌校长:

课题的提出基于:1、新校建设不能建新如旧,新的学校要有新的帮助学生成长的东西,然后基础建设才与学生匹配,要有“真实学习”的课程存在;2、新的高考方案出台,必然引起课程实施的新的变化;由此觉得这是重要的发展方向,接下来要做的任务非常迫切,需要提出一个适合的育人方案。

新的内容的提出,原有的做得比较好的不能丢,课题组的老师要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新的整合,开发核心素养方向或特色化的课程,以适合新校完全走班和“学科中心”式的学习。

向专家介绍新校的硬件及课程设计,未来学校要实施的课程,重中之重还是国家课程的二次开发、注重学生体验的课程开发……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第五中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 常州市钟楼区茶花路6号
    联系电话:党政办公室:0519-86850302 校长室:0519-86853680   服务、咨询、建议邮箱:czwzdzbgs@126.com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