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论文(纸质刊物扫描)
二、以下粘贴刊物含刊号的页面(若是报纸则粘贴刊物名和期数)(每图占一页)
三、以下粘贴论文图片(每图占一页)
五、<span times="" new="" roman";=""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mso-text-animation:="" ants-red"="" style="font-family: 宋体">以下粘贴论文电子稿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让选材实现记叙文主题有效升级
常州市第五中学 金 莹
两点一线的生活使很多学生认为自己的生活圈子狭窄,缺乏丰富的写作素材选择。写到记叙文,学生们常常倾向于选择写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的故事;父母与自己的故事;同学之间的友情等素材。往往就是记叙外公、外婆、爷爷或奶奶自己不舍得吃好吃的,总要等到“我”去看望他们时,才拿出来给“我”吃,并鼓励“我”好好学习;父母在深夜并且还要在冬天,当然都要冒着雨雪,送来温热的汤和雨伞。在“我”学习压力大时,轻轻为“我”送上一杯牛奶、削上一盘水果,给我无声的鼓励等;同学在我考试失利后,鼓励我不要灰心丧气,他们一起帮助“我”提高成绩等。本来,现实中可写的鲜活生动的人与事,俯拾皆是,但走惯了老路,不去开辟新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管发生什么变化,到头来都变成了固定的程式。高考作文基础等级里有一条要求:感情真挚。感情真挚,首先要求内容真实。而学生在写作记叙文选材时,往往容易陷入低幼化的程式,趋向于假大空俗的特点,使主题浅显,缺乏真实性。
作为教师,想要改变学生的生活现状,的确是无能为力的,但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选材来实现记叙文主题的有效升级,从平淡中找到深刻,在单调中品味丰富。清代李渔说:“作剧如裁衣,其初以完全者剪碎,其后以剪碎者凑成。剪碎易,凑成难。凑成之难,全在于针线缜密。”作文也如作剧是一样的道理,选材好比是裁衣中的针线。材料是文章的骨肉,文章的灵魂,主题要通过材料才能表达出来。如果学生写作的文章选材没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就不能给人以思考或启迪,不能称得上是一篇成功的记叙文。以2006年北京高考作文题“北京的符号”为例,考生在选材上,有通过北京故宫来表现北京作为行政、文化中心所独具的首都气息;也有写老北京小贩吆喝声中特有的京韵京腔,象征北京的生活,表达对老北京醇厚的情感。这两种不同的选材思考,在表现文章主题时有着天壤之别。第二种选材角度使主题更为深刻,更容易让读者被文中的醇厚情感打动,能打动人心的当然称得上是一篇成功的记叙文典范。由此可见,好的选材角度,对记叙文的成败直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以下有几种方法能让我们通过选材,实现记叙文主题的有效升级。
一、审清题意,选取典型:
主题与题材是统帅与被统帅的关系,所有材料都受到主题的支配,脱离了主题,材料就会失去意义。在一篇文章确定了主题之后,首先,搜索脑海中积储的材料,可列举出几件事件,并思考选择这几件事件的原因;其次,经过比较筛选,剔除与主旨表面有关却无实质关系的事件,剔除平庸无力,不够典型的事件,切莫贪多求全,不知取舍;最后,从读者角度思考题材中最能吸引人之处,再对材料进行再度整合、加工,做到使材料与主题完全契合。
【例】
6岁。
操场上,一个小男孩学着骑车,旁边站着他的父亲。没有一句指导,没有一丝安慰,小男孩自然是摔了又摔,双腿早已是鲜血淋漓。终于,孩子坐在地上,哭了,哇哇大哭。父亲依旧是那么笔挺地站着,眼中满是不屑与冷漠。
16岁。
礼堂里,当年的小男孩被人群簇拥着走上了奖台。又一次高举奖杯,又一次欢呼如潮。紧拥着荣誉,在闪光灯不停的闪耀下,孩子艰难地寻找他的父亲。人群中,唯独没有他,台下座位上,只有一个他。瞬间,礼堂仿佛空荡荡的,只有孩子与他的父亲在对视着。还是那么冷漠,依旧是如此不屑。父亲那空洞的眼神让光芒万丈的奖杯褪色。站起身,走向自己的儿子,一把夺过紧拥着的奖杯,父亲毫不犹豫地把它交给后台的老师。两行热泪又一次不由自主地流淌下来,一步、两步、三步……父亲的脚步声依旧坚定。
昨天。
校门口,一位青年与他的父亲作着告别。没有寒暄,没有宽慰,没有拥抱,没有一句话。直视着父亲,他的皱纹又深了,他的黑发中又添了些灰白。眼睛里滚着泪水,压抑着。在模糊中,父亲那冷漠的眼神里也有些光亮。颤抖的手伸向自己的儿子,半空中停住了,又缩了回来。向门口指了指,父亲又转过身,没有动。远望着父亲远去的背影。及近拐角,父亲定住了,回过头,瞥了一眼,看到儿子。青年人也注视着他的父亲,压抑不住的泪水终于流淌下来。沉默中,心中是那么温暖,一步、两步、三步……
今天。
考场上。有一个孩子在写着沉默的父爱,心中充满感激与骄傲。
(节选自2007年北京卷高考满分作文)
2007年北京高考卷作文题目:“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是唐诗中的名句。请你根据自己读这两句诗的体会,展开联想,写一篇文章。”首先,作者确定了他所理解的主题是:沉默的父亲,深沉的父爱。其次,他分别选取了6岁时父亲没有指导、安慰学车的我;16岁时父亲不屑我所获得的荣誉;昨天父亲送考时表面冷漠但饱含深情;今天我在考场上完全理解了正是父亲的沉默才促使我不断地成长。这些都是在作者人生重要阶段中,最能体现无言父爱的典型事件,每个事件都紧扣主题,让我们从他父亲的沉默之中感受到热切的鼓励,感受到狠狠的鞭策和殷殷的期望。父爱如山,触及了我们心底最柔软的地方,让我们带着一种似曾相识的温暖去回想起我们的父亲。文中选取的材料典型、真实,对主题的升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以小见大,揭示真谛:
写记叙文不需要洋洋洒洒去写整个海洋,而应该努力写好海洋中的一滴水,因为这一滴水,就足以反射整个太阳的光辉了。如:在苏教版教材必修二第二专题“和平的祈祷”中,肖洛霍夫的小说《一个人的遭遇》(选段),它的主题是为了描绘战争给普通人带来灾难。肖洛霍夫并没有描写宏大的战争场面和英勇抗战的士兵们,而是借助于一个老兵对战争的回忆,以小见大,讲述了战争给普通人的心灵和生活带来的巨大创伤,激起人们对生命的珍视,对自由的渴望。与其用宏大的叙述视角来写一些空洞的文章,还不如用生活中发生的一个小镜头、小插曲,人物的一点特质、一个侧面、一种情绪、一点感受、一点人生的哲理等细枝末节,来反映时代的脉搏,揭示生活的真谛,使文章更具生活气息,让人回味无穷。
【例】
我出来打工三年了,今年第一次回家。
我攥着一张最廉价的票根挤进了这趟绿皮车,掺杂忧愁与欢爱伴着列车的呼啸掠过平原,穿过田野,趟过河流,绕过山川,驶向母亲泪眼婆娑的年关,奔向父亲患风湿病的膝盖,冲向妻儿翘首期盼的身影。
绿皮车实在是太拥挤了,方便面的味道混杂着脚臭的味道实在让人窒息,小孩“哇哇”的哭叫声更是让人心烦意乱,但我却依旧爱着它,它让我归家的心有了着落。
犹记得前几天在各大车站买票时,各式快速豪华列车标出的好处确实诱人,可是那昂贵的票价却也让我望洋兴叹,家里孩子还等着这笔钱交学费,老父亲还卧病在床,我不得不选择绿皮车,可是这样实惠的选择还能持续几年呢?我陷入忧虑。
绿皮车很慢,它对每一个红灯心生畏惧,又对每一个绿灯心怀感激。它在每一个弯道战战兢兢,又在每一个直道摇头晃脑。它很羡慕身边飞驰的“同类”,偶尔也会担忧一下自己消逝的时候,一如我的担忧。
绿皮车继续行进着,我仿佛看到了儿子的笑容,母亲的身影……
带着中国复杂记忆的绿皮车在中国大地上行驶了将近60年,今年也许是它最后一次服役。我爱它,它虽然慢,却终究会抵达我的那一站;同时我又深深地担忧着:它消逝了,我,我们又该怎么办?
幸好,这时,我在忧虑与欢爱中到家了。
(节选自2012年江苏卷高考满分作文)
2012年江苏省高考卷作文题目为“忧与爱”,作者确定了主题:反映对弱势群体生存状态的关注与担忧。很多考生在确定这一主题后,也许会选择写在外乡的打工人,在大城市中辛勤劳动,却备受歧视。这篇文章作者却选择了一个乘坐绿皮车的外出打工三年才回家的农民工的视角,既表达了对绿皮车能带他回到故乡,感受亲人相聚的快乐,也表达了总有一天绿皮车会被价格高昂的其他列车取代,而高价车票将会令他望洋兴叹的忧虑。用绿皮车这一特殊的环境来以小见大,有着浓郁的时代气息,揭示了生活的真谛,升华文章的主旨。
三、另辟蹊径,柳暗花明:
我们引导学生要写自己熟悉的生活,这样便于抒发真情实感。但是,学生在写作时,不能抓住熟悉生活中独有的人生体验来表达自己内心细腻的情感,选材视野非常狭窄,会造成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弊病。一方面,我们可引导学生开阔视野,跳出思维定势:家庭生活不仅仅是一家三口,父母关爱,还有家人聚会、旅游、钓鱼、年夜饭、农家乐等集体活动;校园生活不仅仅只是上课、下课、考试,还可以表现学校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如:科技节、艺术节,运动会、军训生活、文体活动等。社会生活就更加丰富多彩了,如:灯展、文化节等游艺活动,志愿者、文明交通岗等公益活动,图书展销会、街心花园见闻等文化生活。其实,报刊、电视、电影、网络等媒体的新闻也经常给我们提供素材。如:亲情题材、怀旧题材、成长感悟题材、励志题材等。这些都是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积累和内化的。另一方面,让学生在作文中运用新颖的材料,确实有一定难度,但是如果学生能够关注生活小事,另辟蹊径,从中挖掘出深刻的思想,完全可以把很平常的陈年往事写得很有新意,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例】
很小很小的时候,总是喜爱看妈妈穿白色的裙子,她那么美,那么快乐,被妈妈牵着小手好幸福好幸福!那时候,妈妈就是我心中的天使。然而妈妈却爱亲昵地叫着我:“安琪,你是天使!”
我不是天使,要不被接进天堂的怎会是妈妈,而不是我呢?
像妈妈那样的吧!
于是,我留长长的头发,梳得很美。穿长长的白裙子,步履轻盈。说话甜丝丝的,动作也很轻柔。看着镜中的自己,原来我和妈妈长得很像。但是我的心对我说:“你只是看起来像天使,只是看起来很美好,但你不是!”
我开始学着像妈妈那样微笑,很温暖,很舒心。我学着把这样的微笑送给每一个人,无论是贫富、贵贱、老弱病残。也许是世界需要这样的微笑,也许是我,我的心一天天变得透明轻盈。世界很美好,微笑很美好,但我不是天使。我和我的心经常对话,怎样才能成为那个心中的天使,心灵总没有明确的回答,但我在努力!
直到有一天,我拿着妈妈留下的志愿者服务卡来到“儿童之家”。我似乎感觉到,我将要在这儿插上我的羽翼。
这儿的孤儿、智障儿很可怜,但我为他们做事情却感到很幸福。
“哗!”我的羽翼张开了!原来善良与真诚才是天使的一双羽翼。我想起了妈妈。
原来她一直希望我善良、真诚,像天使一样美好!
我懂了,也做到了。
我是天使,很美好。 (节选自2006年广东卷高考满分作文)
2006年广东高考卷作文以“雕刻心中的天使”为题。一看到题目中的“天使”,许多考生会将其联系到“真善美”这个主旨上,写自己是如何追寻“真善美”的历程。这位考生同样将主旨定位于“真善美”,但在文中另辟蹊径,展示了“天使”的本义和引申义:美丽善良的妈妈是天使,纯朴真诚的孤儿是天使,而乐于奉献爱心的“我”也是天使。形象丰满,主旨深刻,让人眼前一亮。
四、抓住情理,升华感悟:
有些同学写的就是生活小事,但文章的内容却幼稚可笑,和小学初中时写的作文没什么区别。究其原因,是这类作文只是就事论事,缺乏对材料的深入思考、感悟和挖掘,因此,这样的文章是不能表达出事件本身所蕴含的思想意义的。其实,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是寻常小事,只要我们去认真仔细地思考,一定会给我们以感悟、以启迪。抓住感悟点,用文学的语言描述,然后画龙点睛地议论几句,一定是一篇极富哲理的好文章。这样的文章同样能使自己感动,让别人也受益。
【例】
“萝卜白菜,各有所爱。”还是真的,就拿我们家来说吧,老妈喜欢吃清蒸鱼,老爸喜欢吃卤猪蹄,而我呢?唯独钟情于糖醋排骨。
有人说,钟情于一个人是没有理由的,而我钟情于糖醋排骨可是有理由的。在儿时的记忆里,老爸老妈生下我就不管我了,找个堂而皇之的借口就是工作忙,然后,就把我送到乡下的外婆家。所以,在儿时,最喜欢我的人就算外婆了。外婆做得一手好菜,据说,她的拿手好菜是红烧猪肉。我之所以说是“据说”,是因为我虽然也觉得红烧猪肉好吃,但自从外婆做过一回糖醋排骨给我吃了之后,糖醋排骨就是我的最爱了。
自那以后,我最钟爱的菜就是糖醋排骨了。
有一次,老爸老妈带我去出席一个档次很高的宴席,席间,同桌的食客啧啧称道一道道菜品,特别是等一盘大闸蟹上桌后,大家更是掰腿取壳,又动筷子又动刀,吃得津津有味。可是,我怎么也没吃出有外婆做的糖醋排骨那样的口感来。
现如今,物质生活越来越好,吃的食物越来越多,但我独独还是忘不了外婆做的糖醋排骨。后来,每次回老家,第一要告诉外婆的,就是给我做糖醋排骨。现在,外婆老了,眼花了,背也驼了,手脚也不如原来麻利了,虽然馋虫时时在喉咙里爬来爬去,但不好意思再向外婆要糖醋排骨吃了。
老妈说,嗯,我儿懂事了,知道心疼外婆了,说明你钟情的不是外婆的糖醋排骨,钟情的是外婆对你的爱呀。我会心地笑一笑。
(节选自2011年重庆卷高考满分作文)
2011年重庆高考卷作文以“情有独钟”为话题。作者在这篇满分作文中,同样选择了生活中最为平凡的一道菜式——糖醋排骨去展开记叙。作者开篇用红烧肉与糖醋排骨对比,后半部分又将大闸蟹与糖醋排骨对比,很好地突出了糖醋排骨在“我”心中独特的位置。在文章的结尾部分借物发挥,恰当地抓住了情理,用妈妈对我的评价,升华了文章的感悟,突出了外婆对外孙的爱以及外孙对外婆的爱。
学生在写作记叙文时,面对茫茫“三千弱水”要学会只取其一瓢。而这一瓢水则需要选取适当的材料,能够饮这一瓢水,就知水之味,并让甘甜的水之味萦绕心头,愈久愈回味无穷,真正实现记叙文主题的有效升级。